股價暴漲后,熱景生物(688068.SH)的重要股東擬高位接力減持套現。
6月26日晚,熱景生物披露股東減持計劃。股東周鋅擬在未來三個月內減持不超過公司180萬股股份,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94%。
周鋅是熱景生物第二大股東,目前持股比為7.34%。
6月6日,熱景生物披露,公司第三大股東青島同程熱景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同程熱景”)完成了一輪減持計劃,其頂格減持了公司180萬股股份,套現約2.14億元。
同程熱景是熱景生物的員工持股平臺,公司實際控制人林長青為其執行事務合伙人。
備受關注的是,兩大股東接力減持背后,2024年9月以來,熱景生物的股價大漲約5倍。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21年,也是因為股價暴漲后,股東周鋅等高位精準減持。
熱景生物的業績與股價嚴重背離。2024年,公司虧損1.91億元,今年一季度再虧2400萬元。
自2023年以來,公司營業收入持續下滑,研發投入不斷縮水。公司如何扭轉不利局面?
股東接力高位精準套現
股價暴漲后,熱景生物的股東接力減持套現的戲碼即將上演。
根據最新公告,股東周鋅計劃減持所持公司不超過180萬股股份,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94%。減持期間為今年7月18日至10月17日,減持原因為自身資金需求。
截至目前,周鋅持有熱景生物680.66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7.34%,股份來源于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持有及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取得,均已上市流通。
如果以熱景生物6月25日收盤價137.30元/股計算,頂格減持,周鋅將套現約2.47億元。
這次減持,周鋅將是精準地定位在高位。
周鋅此次披露減持計劃時,熱景生物的股價已經暴漲。
K線圖顯示,2024年9月23日,熱景生物的收盤價為23.08元/股,今年6月25日,收盤價為137.30元/股,區間漲幅約為5倍。
這將不是周鋅首次減持,也不是首次高位套現。
2019年9月30日,熱景生物通過闖關IPO登陸A股市場,一年后,周鋅所持股份解除禁售。
上市之初,周鋅持有熱景生物643.92萬股,占總股本的10.35%,這些股份來源為公司IPO前取得的股份。
從2021年3月,周鋅開始減持所持熱景生物的股份。到7月13日,周鋅累計減持116.44萬股,減持價格區間36.89—199.5元/股,套現1.02億元,持股比例降至8.48%。
此次減持套現,是熱景生物股價大漲之后。
K線圖顯示,2021年2月8日,熱景生物盤中股價為34.30元/股,4月30日達到238.88元/股,區間最大漲幅約為6倍。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不只是周鋅精準高位減持,熱景生物還有機構股東高位減持,包括深圳市達晨創泰股權投資企業(有限合伙)、浙江大健康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伙)等。
備受關注的是,今年,熱景生物的第三大股東同程熱景剛剛完成了減持計劃。
6月6日,熱景生物披露,4月15日至6月5日,熱景生物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合計減持了18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94%,頂格完成了減持計劃。其減持價格區間為102—140.6元/股,均價為118.76元/股,套現約2.14億元。
同程熱景是熱景生物員工持股平臺,熱景生物的實際控制人林長青為其執行事務合伙人,持有其21.17%的份額。
營收、凈利3年一期雙降
熱景生物經營業績與股價是嚴重背離的。
公開資料顯示,熱景生物成立于2005年,聚焦生物醫藥領域體外診斷(IVD)方向,專注于醫學與公共安全檢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后,熱景生物先后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IgM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體檢測試劑盒(上轉發光免疫層析法)等十余項不同方法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并先后取得歐盟CE以及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認證。
這些產品在海外熱銷,直接推動熱景生物經營業績大幅增長,市場稱其“吃到了抗疫紅利”。
疫情之前,2016年至2019年,熱景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2億元、1.42億元、1.87億元、2.10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29億元、0.30億元、0.48億元、0.34億元,均為低位,且增長乏力。
2020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達到5.14億元,同比增長144.06%;歸母凈利潤為1.12億元,同比增長230.80%。2021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3.69億元、21.86億元,同比增長945.54%、1850.41%,表現為爆發式增長。
但是,緊隨而來的是,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熱景生物的業績快速回落。
2022年、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5.57億元、5.41億元,同比下降33.76%、84.78%;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45億元、0.29億元,同比下降56.78%、96.94%。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進一步下降至5.11億元,降幅為6.74%;歸母凈利潤為虧損1.91億元,這是公司自2016年公開經營業績數據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0.93億元,同比下降19.71%;歸母凈利潤為-0.24億元,同比下降574.96%。
近年來,熱景生物的研發投入持續縮水。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91億元、1.31億元、1.13億元,連續下降。
業績不堪,為何股價暴漲?市場人士認為,熱景生物參股了多家創新藥企,嘗試布局抗體藥物與核酸藥物,成為資金炒作的對象。不過,公司參股的創新藥企,目前還未盈利,多數新藥研究處于臨床II期或I期階段,何時能為公司業績提供助力,存在不確定性。
]]>6月23日,上交所向江蘇云涌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涌科技”)及有關責任人下發紀律處分決定書。因公司業績預告、業績快報不準確,上交所對云涌科技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高南、財務總監張艷榮、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姜金良予以通報批評。
數據差異幅度較大
2025年1月18日,云涌科技發布的《2024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公司2024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100萬元到-800萬元;預計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1400萬元到-1100萬元。同時,公司業績預告稱,尚未發現影響本次業績預告內容準確性的重大不確定因素。
2025年2月28日,云涌科技發布的《2024年度業績快報》顯示,預計公司2024年度實現營業利潤-2066.64萬元、利潤總額-2069.06萬元、歸母凈利潤-972.06萬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1315.82萬元、基本每股收益-0.16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03%。
2025年4月25日,云涌科技發布《2024年度業績快報暨業績預告更正公告》及2024年年報,公司2024年度實現營業利潤-5048.23萬元、利潤總額-5050.68萬元、歸母凈利潤-3509.31萬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3845.60萬元、基本每股收益為-0.59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3.76%。
上交所認定,云涌科技業績預告、業績快報披露不準確。其中業績預告中歸母凈利潤、扣非后歸母凈利潤與年報相比,差異幅度較大;業績快報中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歸母凈利潤、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基本每股收益、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與年報相比,差異幅度較大,且相關更正公告披露不及時,影響投資者合理預期。上述行為違反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4月修訂)》相關規定。
上交所認定云涌科技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高南作為公司主要負責人、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人和日常經營管理具體負責人,時任財務總監張艷榮作為公司財務事項的具體負責人,時任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姜金良作為公司信息披露事項的具體負責人,未能勤勉盡責,對公司相應的違規行為負有責任。
內部控制存在缺陷
記者對比公司業績預告、業績快報、2024年年報數據發現,修訂后的營業利潤比修正前減少2981.60萬元;修正后的利潤總額比修正前減少2981.62萬元;修正后的歸母凈利潤比修正前減少2537.26萬元;修正后的扣非后歸母凈利潤比修正前減少2529.79萬元。公司主要數據及指標變動幅度均達到30%以上。
6月4日,云涌科技在2024年度監管問詢函回復公告中稱,數據更正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與年度審計機構溝通不及時,財務管理人員對資產減值與評估事項把控缺失等造成的。公司財務會計制度、內部控制制度存在一般缺陷,不存在重大風險或缺陷。
眾和昆侖(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柏文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業績預告及業績快報和2024年年報數據出入較大,反映出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管理層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這不僅會損害公司在投資者心目中的信譽和形象,還會影響公司的市場聲譽和品牌價值。此外,業績預告和業績快報是投資者判斷公司價值和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數據的大幅修正可能導致公司股價出現異常波動,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同時也會影響公司的市值和融資能力。”
“業績預告可以發生變化,但是變化幅度應在合理范圍內,云涌科技預測業績的變動已超出合理范圍,這就意味著管理層在編制業績預告時可能存在未勤勉盡責的情形。”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信息披露的角度考察,如果上市公司在編制預測信息時未能遵守會計準則,或者在業績預告中對于影響業績預測的重要因素未作風險提示的,又或者業績預測的前提發生重大變化公司未及時修正的,受到業績預告誤導的投資者均有權向上市公司提起民事索賠訴訟。
]]>近日,以專網通信未主營業務的震有科技(25.690,-0.48,-1.83%)發布定增預案,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48,138,658 股新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69億元。
震有科技10.69億元定增募資計劃中,有近一半募資用來進行研發投入,合計4.81億元,這個金額約等于公司三年的總研發投入。事實上,震有科技IPO募投項目中,也將部分募資用來進行研發,但三個主要募投項目都未實現預期效益(累計額都是負值),公司上市前四年中有三年虧損。盡管公司2024年扭虧,但已經連續四年未分紅,而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輪番減持,合計套現數億元。
2020年上市前,震有科技的凈利潤連續大幅增長,但在上市當年就出現大幅下滑,之后連虧三年。公司盈利“變臉”背后,應收賬款和存貨常年居高不下,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凈額連續8年為負。
前次募投項目皆未實現預期效益
資料顯示,震有科技的主營業務為核心網系統、光網絡及接入系統、數智網絡及智慧應急系統和技術與維保服務等,形成了包括核心層、匯聚層和接入層的覆蓋公網通信和專網通信的全網絡產品體系。
2020年7月,震有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募資7.86億元,主要投向下一代互聯網寬帶接入設備開發項目、5G 核心網設備開發項目、應急指揮及決策分析系統開發項目、產品研究開發中心建設項目。其中前三個主要募投項目預計2022年2月、2023年1月達到可使用狀態。
然而截至2024年12月31日,震有科技下一代互聯網寬帶接入設備開發項目、5G 核心網設備開發項目、應急指揮及決策分析系統開發項目實現的累計累計實現效益分別為-1,443.89萬元、-240.79萬元、-4,685.57萬元,皆為負值,遠未達到預期效益。
來源:公告
在解釋前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累計實現收益低于承諾20%以上的問題時,震有科技表示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相關業務仍處于開拓期,產生的收入相對較少且持續投入研發所致。
震有科技還將部分IPO募資改為補充流動資金及收購公司。比如“產品研究開發中心建設項目”原計劃總投資10,013.09萬元,項目建設期為12個月,原計劃于2020年9月開工,2021年8月完工。截至2022年5月25日,該募投項目已投入1,967.18萬元,投資進度為19.65%。2022年7月,公司將“產品研究開發中心建設項目”未使用的募集資金8198萬元用于收購杭州晨曉40.99%股權,剩余募資永久補充流動資金。
這一系列操作讓投資者感到困惑,項目延期后直接終止并將資金用于其他用途,是否意味著公司在項目前期規劃上存在失誤?
在前次募資實際效益不及預期的情況下,震有科技此次10億元的定增是否有必要?上市公司表示,此次定增目的有三:通過衛星互聯網通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建設,構筑天地融合一體的業務格局,筑牢通信行業高質量發展根基;通過全光網絡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建設,以AI 技術推動智算網絡的效能升級;改善公司資本結構,提升公司抗風險能力,鞏固并提升行業地位。
此次定增,震有科技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48,138,658 股(含本數)新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69億元,分別投向衛星互聯網通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全光網絡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擬投入募資額7.09億元、3.6億元。
震有科技10.69億元募資計劃中,有近一半用來進行研發投入,合計4.81億元,占比45%。其中,衛星互聯網通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研發投入為36,211.5萬元,占該募投項目的51.07%;全光網絡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研發投入為11,953萬元,占該募投項目的33.20%。
理論上講,將募資大部分用來研發是利好。但震有科技個IPO募投項目(完成項目),也有約20%左右的募資進行研發,但公司上市當年凈利潤大降,2021-2023年連虧三年,截至2024年末,三個主要募投項目的累計實現效益還是負數,因此大部分募資用來研發并不一定會對凈利潤產生正反饋。
連續4年未分紅 大股東卻輪番減持
上市首年的2020年,震有科技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33億元,同比大降42.23%。2021-2023年,公司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4億元、-2.28億元、-0.93億元,連續虧損。2024年,公司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09億元,勉強為正。上市五年,公司累計實現凈利潤-33,084.7萬元。
來源:wind
盡管2024年扭虧,由于震有科技常年虧損,公司從2022年開始已經三年未分紅。wind顯示,公司上市5年來只有一次分紅,2020年現金分紅1,355.27萬元。
盡管常年虧損,2021-2024年最近4年連續未分紅,但震有科技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們是輪番減持,由大股東變為小股東,最后基本上以清倉離場作為結局。
2021年12月2日,震有科技發布公告稱,股東深圳市悅享恒久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麥田天使投資企業(有限合伙)已完成清倉式減持,持股來源為IPO前取得的7,627,557 股(持股比例3.94%),減持金額合計數千萬元。
2024年1月10日,震有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新疆東凡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新疆東凡”)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票1,097,794 股,因司法處置被動減持公司股票6,121,106 股。截至1月10日,新疆東凡持有股份降至0.0032%,幾乎“清倉式減持”。
截至2023年10月14日,震有科技原持股比例高達7.33%的大股東深圳市華勝鼎成管理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華勝鼎成”),經歷幾輪減持后,持股比例降至0.13%,套現超1億元。
資料顯示,震有科技股東深圳同創偉業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南海創新(天津)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南海創新”)及其一致行動人深圳同創錦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蘇州同創同運同享科技(19.450,0.20,1.04%)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蘇州同創”)上市初合計持有公司8.33%的股份,截至2022年4月8日,南海創新、蘇州同創持有公司股份比例4.99998%,不再是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
截至 2022 年 6 月 28 日,南海創新及其一致行動人蘇州同創已通過集中競價方式累計減持 16,131,441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8.33%,也就是清倉式減持(注:不包含董事張一巍先生通過南海創新、蘇州同創間接持有公司股份0.00076%),套現約1.65億元。
在大股東輪番減持的“轟炸”下,疊加震有科技上市以來盈利常年虧損,公司股價從上市初最高的61元左右一度降至7.7元/股,降幅比例超80%。截至目前,公司股價為26元/股左右,較上市初期的高價仍有不小的差距,不少投資者還被套在高位。
需要投資者注意的是,這些減持的股東是否再從低位認購定增股份,實現高拋低吸的閉環。
上市前盈利激增上市后大“變臉”
2020年上市前,震有科技凈利潤連續飆升。2017-2019年,震有科技分別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37億元、0.55億元、0.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95%、48.71%、4.83%。
上市前凈利潤大幅增長,對公司獲得高估值高募資有明顯的裨益。震有科技2020年IPO募資78,666.25萬元,發行市盈率為54.27倍,整體估值高達31.48億元。
上市首年的2020年,震有科技扣非歸母凈利潤為0.3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2.23%,上市首年即“變臉”。
2021-2023年,震有科技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4億元、-2.28億元、-0.93億元,連續三年虧損。2024年,公司勉強扭虧,扣非歸母凈利潤為0.09億元。
公司解釋2021年虧損的原因包括國際形勢變化和境外多輪疫情爆發、成本上漲和供貨周期延長、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等。2022年虧損的原因包括:受疫情多地爆發及管控等因素影響,合同執行進度總體放緩,交付周期延長,項目執行成本上升、預期信用損失增加等。
在業績大“變臉”背后,震有科技應收賬款和存貨規模居高不下。2017-2024年各年末,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26億元、3.01億元、4.02億元、5.32億元、5.84億元、5.46億元、4.82億元、5.94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4.14%、43.55%、53.75%、35.42%、36.53%、33.65%、25.83%、30.51%。
2020-2022年,公司應收賬款余額占營業收入 比例分別為119.75%、149.14%、136.67%,都超過了100%。同期,震有科技存貨周轉率顯著低于同行可比公司。
2017-2024年各年末,震有科技賬面上的存貨分別為1.74億元、1.14億元、1.44億元、1.75億元、2.39億元、3.95億元、6.52億元、6.14億元,在占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33.41%、16.53%、19.3%、11.68 %、14.95%、 24.34%、34.94%、 31.5%。
2016-2023年,震有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分別為-0.15億元、-0.45億元、-0.39億元、-0.59億元、-0.87億元、-2.3億元、 -0.65億元、 -0.1億元,連續8年為負。
]]>科創板公司博眾精工(25.100, -0.26, -1.03%)(688097.SH)啟動大手筆收購。
根據公告,博眾精工擬采取支付現金方式收購上海沃典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沃典”或“標的公司”)70%股權,交易對價為4.20億元。
這是一次高溢價交易。截至2024年底,標的公司凈資產約為1.33億元,而其估值達6億元,增值率達352.35%。本次交易完成后,博眾精工將新增商譽約3.6億元。
交易對方承諾,未來三年,上海沃典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扣非凈利潤”)累計不低于1.85億元。2024年,其實現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歸母凈利潤”)為3857.10萬元。
高溢價收購的背后,是博眾精工經營業績遇到了增長瓶頸。2023年、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扣非凈利潤與2022年相比并無明顯增長。今年一季度,博眾精工的營收、凈利雙降。
積極收購資產,投資者表現平淡。6月16日、17日,博眾精工股價并無出色表現。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基金公司合計減少了對博眾精工的千萬股倉位。
溢價3.52倍收購臨考
博眾精工宣布重磅收購。
6月15日晚間,博眾精工發布公告,公司擬支付現金4.20億元,向黃立志等交易對方收購其持有的上海沃典70%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上海沃典70%股權,上海沃典將納入公司合并范圍。
上海沃典成立于2014年11月18日,注冊資本5000萬元,是一家專業提供工業智能自動化全方位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商,專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的生產智能輸送系統、自動化檢測與測試技術、智能物流單元、智能裝配生產系統及智能工廠信息化系統,業務領域涵蓋汽車制造業、航空航天、電力行業、自動化倉儲物流行業。股權結構顯示,其共有4名股東,均為自然人,其中,實際控制人黃立志持股比為67%。
此次收購的高溢價備受市場關注。截至2024年底,標的公司凈資產為1.33億元,本次交易的估值為6億元,增值率高達352.35%。如果本次交易順利完成,博眾精工將為此新增3.60億元的商譽。
博眾精工公告稱,標的公司作為專注汽車生產設備輸送系統的企業,憑借其現有的業務和資源優勢,在2023年開始逐步拓展海外高毛利板塊業務,而且將作為標的公司未來長期重要發展戰略,雖然2024年標的公司營收以國內市場為主,海外業務尚處于萌發階段,占比尚低,但目前在手訂單中已經包含較高比例的歐美市場項目,其中歐洲市場訂單占據優勢比例。目前,在現有業務結構下國際貿易摩擦對其經營的沖擊較為有限。
博眾精工亦坦承,如果標的公司未來向美國市場拓展,或歐洲市場可能出臺貿易保護政策、環保標準升級等影響業務拓展及訂單執行,未來拓展海外市場可能面臨地緣政治、本地化運營等挑戰,且海外業務仍可能受匯率波動間接影響利潤穩定性。
上海沃典處于盈利狀態。2023年、2024年,其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7億元、2.4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173.66萬元、3857.10萬元。對比發現,2024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5.16%、21.53%。今年一季度,上海沃典實現的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274.34萬元、1264.56萬元。
基于高溢價收購,交易對方承諾,2025年至2027年,上海沃典實現的扣非凈利潤合計不低于1.85億元。
年均超過6000萬元的扣非凈利潤,對于上海沃典而言,恐怕是較大挑戰。
業績陷瓶頸首季虧損3098萬
大手筆收購資產,是博眾精工積極尋求產業突圍的體現。
博眾精工主要從事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柔性生產線、自動化關鍵零部件以及工裝夾(治)具等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同時,公司亦可為客戶提供智能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業務涵蓋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家電、日化等行業領域。
博眾精工積極投身研發,每年都將超過10%的營業收入投入研發。2020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3.71億元、4.62億元、4.94億元、4.97億元、5.14億元。
博眾精工表示,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在工業自動化底層技術方面積累雄厚,在高精度貼裝、高精度共晶焊接、精密機械設計、精密運動控制、機器視覺、核心算法、測試技術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優勢的核心技術體系。
不過,近幾年,博眾精工的經營業績遭遇了增長瓶頸。
2021年,博眾精工通過闖關IPO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在上市之前的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為25.18億元,歸母凈利潤為3.23億元,扣非凈利潤為3.07億元。
2019年、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呈增長趨勢,但歸母凈利潤連續下降,2021年進一步降至1.93億元。
2022年,博眾精工扭轉了下滑勢頭,當年的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達到48.12億元、3.31億元,同比增長25.72%、71.43%,扣非凈利潤為3.12億元,同比增長129.38%。
緊接著的2023年、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48.40億元、49.54億元,同比增長0.59%、2.36%;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90億元、3.98億元,同比增長17.80%、2.04%;扣非凈利潤分別為3.28億元、3.19億元,同比變動4.88%、-2.66%。
上述數據顯示,近兩年,公司營業收入、扣非凈利潤止步不前,與2022年相比,沒有明顯增長。
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7.37億元,同比下降0.80%;歸母凈利潤虧損3097.79萬元,同比下降45.59%。
借助收購上海沃典,博眾精工能夠實現產業及業績突圍嗎?
]]>“科創板八條”發布后又一家未盈利企業闖關IPO。近期,上交所官網顯示,半導體“獨角獸”上海超硅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超硅”)科創板IPO于6月13日獲得受理,公司正式向A股發起沖擊。
招股書顯示,上海超硅主要產品包括300mm、200mm半導體硅片,以市場需求較大的P型硅片產品為主,也包括少量摻磷的N型硅片。其中,300mm半導體硅片產品包括拋光片和外延片,200mm半導體硅片產品包括拋光片、外延片、氬氣退火片以及SOI硅片。
報告期內,上海超硅尚未實現盈利。數據顯示,2022—2024年,上海超硅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9.21億元、9.28億元、13.27億元;對應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8.03億元、-10.44億元、-12.99億元。不難看出,上海超硅近三年虧損額不斷擴大,經計算,近三年歸屬凈利潤累計虧損約31.46億元。
報告期各期末,上海超硅合并口徑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0.27%、55.39%和52.33%,流動比率分別為3.37、1和0.98。上海超硅提示風險稱,公司存在一定的短期償債壓力且公司目前正處于產能快速爬坡期,對營運資金的需求較高,若未來公司不能有效地拓寬融資渠道,將會對短期償債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本次發行前,上海超硅實際控制人陳猛直接持有公司3.12%的表決權,通過上海沅芷和上海沅英控制公司48.52%的表決權,陳猛合計直接及間接控制公司51.64%的表決權。
此次IPO,上海超硅擬募集資金約49.6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擬投資于集成電路用300毫米薄層硅外延片擴產項目、高端半導體硅材料研發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自寧德時代(249.810, -0.69, -0.28%)成為港股近年發行規模最大的IPO項目以來,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熱情越發高漲。
石頭科技(216.080, -1.77, -0.81%)(688169.SH)也成為其中一員。日前,公司發布關于籌劃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相關事項的提示性公告,表示正積極與相關中介機構就本次發行H股并上市的相關工作進行商討,關于本次發行H股并上市的具體細節尚未確定。
上市之初,石頭科技就曾因科創板發行價第一、超募30億元以及后續快速成為科創板首支千元股而備受關注。不過,受到股東接連拋出減持計劃和凈利潤增速不及預期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在2020年12月成為千元股的高光時刻后,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走勢一路震蕩下跌。截至6月11日收盤,每股收報217.85元,總市值為402.7億元。
石頭科技解釋稱,此次擬在港交所上市是為滿足公司業務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升公司的全球品牌知名度及競爭力,鞏固行業地位,同時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本市場優勢,優化資本結構和股東組成,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公司五年累計的研發費用達27.83億元,其中2024年石頭科技全年研發費用9.7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隨著掃地機器人(16.720, 0.19, 1.15%)賽道近年來競爭加劇,銷售費用對企業的影響越發凸顯。
梳理石頭科技此前在科創板募集資金的使用,除了在原本規劃中的新一代掃地機器人等4個項目中投入的13億元,其余大部分資金均用于營銷服務與品牌建設項目,截至2024年底投入的募集資金金額高達22.12億元。這也意味著,30億元超募資金中的大部分都用于營銷服務。
從公司近年來銷售費用的變動幅度來看,在超過20億元用于營銷服務與品牌建設之后,其銷售費用仍在逐年增長。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3.18億元、17.12億元和29.67億元,其中2024年同比增長73.23%。
不過,梳理公司業績增速,對于營銷的大力投入也的確帶來了規模擴張的回報,營業收入從2022年的66.28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19.44億元,短短兩年時間幾乎實現翻倍。IDC數據顯示,2024年石頭科技智能掃地機器人銷量占市場份額16%,位居全球前列。
但高額營銷支出對于利潤的侵蝕同樣值得警惕,公司2024年主營業務毛利率為50.36%,較去年同期減少3.75個百分點。
來自市場的壓力同樣在石頭科技的業績上有所體現,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為34.28億元,同比增長86.22%;歸母凈利潤為2.67億元,同比下降32.92%,公司的收入與利潤走勢進一步背離。
對此,石頭科技解釋稱,主要系公司進一步加強海內外市場拓展,提升技術研發能力,相關銷售費用、研發費用投入增加;同時,為提升在市場導入期的新品類的市場占有率,銷售費用有所提升。
盡管石頭科技的市占率領先,但隨著賽道中玩家數量的增加,未來掃地機器人的市場格局猶未可知。據悉,大疆掃地機器人產品近期開始量產,預計6月發布。
從當下石頭科技的處境來看,公司創始人昌敬押注造車或許并非市場普遍認為的不務正業,而是在融資和業務層面讓公司擁有更多備選項,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但公司對于第二增長曲線的探索同樣需要拿出更具說服力的成果。2024年年報中,公司用了大量篇幅介紹在洗地機和洗烘一體機的布局。但從業績表現來看,兩項業務所歸屬的其他智能電器產品,去年營業收入僅為10.7億元,毛利率為33%,與百億元營收的掃地機業務仍有不小的差距。
石頭科技能否尋找到第二增長曲線,此次赴港上市又將取得怎樣的進展,依然有待時間的進一步檢驗。
]]>運動醫學創新醫療器械企業天星醫療科創板IPO告終。
6月6日上交所公告,因北京天星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星醫療”)的保薦人撤銷保薦,根據規定上交所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天星醫療是一家運動醫學創新醫療器械企業,主要從事運動醫學植入物、有源設備及耗材,以及手術工具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為患者和醫生提供運動醫學整體臨床解決方案。
發展至今,天星醫療已建立運動醫學植入物、有源設備及耗材,以及手術工具三大產品板塊,并圍繞運動醫學智慧醫療、再生運動醫學等新興領域進行了系統性研發和布局。
截至2024年9月30日,天星醫療已建立包含47個獲批注冊/備案的運動醫學產品的完整矩陣。在植入物領域,先后推出多款聚醚醚酮材料、可吸收材料,以及全縫線材料的植入產品,其中11款產品為國產首個獲批上市。公司已獲得20張II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17張I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并且已獲得15個產品的CE認證,以及產品獲得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的醫療器械注冊證/備案證書。
天星醫療在運動醫學領域已建立起較高的品牌知名度。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產品已覆蓋醫院超過3000家,遍布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根據灼識咨詢相關報告,天星醫療占領我國2023年運動醫學醫療器械市場約4%的市場份額,在國產企業中排名第一。
業績方面,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天星醫療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8億元、2.41億元和2.23億元,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4034.43萬元、6357.94萬元和6408.13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2月13日,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關于公布國家組織人工晶體類及運動醫學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的通知》,公布本次帶量采購的中選企業和中選價格,以本次帶量采購產品最高有效申報價格作為集采前終端價格測算,天星醫療中標產品終端價格較帶量采購前普遍下降60%左右。
至2024年6月,本次國家級帶量采購已基本在全國各省市地區落地執行,天星醫療已在本次帶量采購中的14個運動醫學產品類別中標,相關產品中標價格及中標數量已確定。天星醫療表示,若公司在帶量采購執行過程中銷量不及預期無法充分實現以價換量,或無法通過內部控制手段實現降本增效來保持利潤水平,則可能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回顧其上市歷程,2023年9月天星醫療科創板IPO獲受理,公司原計劃募資8.8億元,投入到蘇州智慧工廠項目、產品研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2023年10月,天星醫療被審核問詢,但截至撤回上市,公司尚未披露問詢回復。
]]>高凌信息(688175.SH)籌劃半年之久的收購最終告吹。
6月2日晚間,高凌信息公告,公司審議通過終止收購欣諾通信100%的股份。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2023年6月,欣諾通信提交的IPO申請獲上交所受理,申請科創板上市。不過,2024年6月25日,欣諾通信主動撤回申請,IPO審核終止。
對于終止收購,高凌信息表示,主要交易相關方未能就最終交易方案達成一致意見。
業績方面,高凌信息營業收入連續兩年下滑,凈利潤連續三年下降。其中,公司2024年凈利潤虧損5227.57萬元,這也是公司上市后首次陷入虧損。
不過,高凌信息在研發投入上依舊保持穩定。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為8003.50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0.03%。
終止重大資產重組
6月2日晚間,高凌信息發布公告,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終止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事項暨關聯交易的議案》,同意公司終止本次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事項暨關聯交易,授權公司管理層辦理終止本次交易相關事宜。
高凌信息于2024年12月啟動籌劃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向謝虎、李琳、上海怡福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上海金苓企業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上海芙苓企業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上海哆池企業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17名交易對方購買欣諾通信100%的股份,同時募集配套資金。
資料顯示,欣諾通信主營業務為5G通信技術、網絡與信息安全軟件開發、信息系統集成服務等。
2023年6月,欣諾通信提交的IPO申請獲上交所受理,申請科創板上市,擬募資6.09億元,主要用于網絡通信及網絡安全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1.5億元。
不過,2024年6月25日,欣諾通信主動撤回申請,IPO審核終止。
2024年12月5日晚間,高凌信息發布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公告。
高凌信息稱,公司正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欣諾通信的71.98%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
同時,謝虎、李琳作為欣諾通信的實際控制人,將盡力促使其他股東共同向公司出售欣諾通信股權,以實現公司對欣諾通信100%股權的收購。
彼時,高凌信息表示,本次交易后,上市公司將與標的公司在產品方面,形成良好的優勢互補關系,能夠形成更加完善的綜合解決方案,滿足客戶需求;在技術能力方面,通過適當整合,能夠產生協同效應,增強雙方的技術實力;在市場方面,借助雙方在各自市場領域的客戶資源和行業地位,能夠達到彼此促進和帶動的效果。
最新公告中,高凌信息表示,公司自啟動籌劃本次交易事項以來,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積極組織相關各方推進本次交易工作。主要基于交易相關方未能就最終交易方案達成一致意見的原因,為切實維護公司及全體股東利益,經公司充分審慎研究及與交易相關方協商,擬終止本次交易。
一季度計提損失1006.75萬
當前,高凌信息的業績下滑。
2022年至2024年,高凌信息營業收入分別為5.17億元、3.56億元、2.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8%、-31.13%、-25.23%。
同期,高凌信息凈利潤分別為8841.74萬元、4605.17萬元、-5227.57萬元,同比分別下降25.66%、47.92%、213.52%。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高凌信息出現上市后首次虧損。
對于2024年業績,高凌信息表示,受外部環境影響,軍用電信網通信設備業務行業客戶需求釋放不足,直接導致公司該業務板塊確認的收入較上年同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減少。
同時,受部分客戶延遲付款的影響,高凌信息期末應收賬款余額有所增加,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足額計提了壞賬準備。與2023年同期相比,本年度計提的壞賬準備金額有一定幅度的增長。
同時,2024年,高凌信息全資子公司河南信大網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信大網御”)持續虧損,為確保公司財務報表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公司基于謹慎性原則,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對信大網御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因未彌補虧損而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行轉回處理。
2024年,信大網御營業收入5020.26萬元,凈利潤虧損5686.52萬元,成為高凌信息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高凌信息在研發投入上依舊保持穩定。
截至2024年末,高凌信息技術研發人員206人,研發人員比例為38.58%。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為8003.50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0.03%。
高凌信息表示,公司結合外部市場形勢變化以及內部科研規劃,以募投項目為核心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圍繞固網通信加密技術、固移融合通信技術、融合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內生安全等前沿技術開展創新,聚焦軍工通信網絡建設、通信大數據獲取與應用、寧靜城市等重點業務方向,加強對行業痛點問題的綜合解決能力建設。
進入2025年,高凌信息尚未擺脫虧損狀態。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374.70萬元,同比增長7.65%;凈利潤虧損1264.68萬元,同比下降179.02%。
一季報顯示,高凌信息及下屬子公司對截至一季度末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進行全面清查和資產減值測試,計提各項損失合計1006.75萬元。
]]>作為全球最大超導磁體獨立供應商,寧波健信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信超導”)科創板IPO進程備受關注。近日,公司IPO已進入問詢階段。招股書顯示,健信超導報告期內的毛利率水平顯著落后于同行。同時,公司與醫療巨頭GE醫療緊密的客戶兼股東關系,以及募投項目新增產能的消化前景,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毛利率顯著低于同行
招股書顯示,健信超導主要從事醫用磁共振成像(MRI)設備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超導磁體、永磁體和梯度線圈,占MRI設備核心部件成本的比例在50%左右。
根據灼識咨詢數據,以裝機量口徑統計,2024年健信超導MRI設備超導磁體全球市占率位列第五、國內企業第二,是全球最大的超導磁體獨立供應商。
報告期內,健信超導凈利持續增加,毛利率也逐年增長。財務數據顯示,2022—2024年,健信超導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59億元、4.51億元、4.25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3463.5萬元、4873.47萬元、5578.39萬元,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9.56%、22.84%和24.94%。
超導產品作為MRI設備的核心部件,產品單價高達每臺百萬元。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健信超導來自超導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約為1.82億元、2.63億元、2.63億元,平均單價分別為100.47萬元/臺、106.87萬元/臺、107.44萬元/臺;來自永磁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約為1.5億元、1.59億元、1.38億元。健信超導表示,2024年,永磁產品銷量有所下降,平均單價受磁鋼價格回落影響有所下降,使得永磁產品收入有所減少。
雖然主營業務毛利率持續上升,但健信超導毛利率較同行可比公司存在較大差距。健信超導選取聯影醫療、辰光醫療、奕瑞科技、康眾醫療作為同行業可比公司,上述公司2022—2024年毛利率平均值分別為46.27%、45.59%、45.17%。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健信超導方面表示,公司產品價值量及單位毛利較高,在下游客戶成本中占比較高,考慮與下游客戶的長期合作及共同推動MRI設備市場開拓與普及,基于成本對產品進行了合理定價。公司未來市場擴展空間較大,經營策略為在保持合理毛利的情況下,通過銷量及收入增長獲取更多盈利。
與GE醫療聯系緊密
全球醫療設備三巨頭之一的GE醫療,與健信超導關系頗為緊密,不僅是公司新晉前五大客戶,其下屬公司還是健信超導的股東。
2023年,GE醫療下屬公司通用電氣醫療創業投資(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用電氣〔杭州〕”)通過增資入股健信超導,健信超導的注冊資本由1.22億元增至1.26億元,新增的390萬元注冊資本由通用電氣(杭州)以4651.65萬元認購。截至招股書簽署日,通用電氣(杭州)持有公司390萬股股份,為公司第九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增資之時,通用電氣(杭州)簽署的《增資協議》約定,若公司實際控制人許建益、許卉、許電波向公司現有全體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或公司未能成為或不再是通用電氣(杭州)和/或其關聯方的合格供應商,或公司未能在2025年1月31日前完成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則通用電氣(杭州)有權要求許建益、許卉、許電波進行回購。
在通用電氣(杭州)入股后,GE醫療也成為健信超導的大客戶。招股書顯示,2024年,GE醫療進入公司前五大客戶名單,為當年的第三大客戶,銷售金額為3776.8萬元,銷售收入占比為8.88%。
健信超導表示,公司于2024年下半年開始向GE醫療批量供貨,實現了獨立磁體供應商切入頭部整機企業供應鏈的突破,有望改變MRI設備超導磁體的供應格局。
新增產能消化能力待考
此次科創板IPO,健信超導擬募集資金不超8.6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項目及主營業務發展所需的營運資金,包括年產600套無液氦超導磁體項目、年產600套高場強醫用超導磁體技改項目、新型超導磁體研發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不過,公司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尚未飽和。招股書顯示,2024年度,公司超導產品的產能為300臺,產能利用率為89.33%;永磁產品的產能為300臺,產能利用率為94.67%。健信超導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超導產品受市場與客戶認可,可保障新增產能消化。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表示,在產能利用率未飽和的同時進行募資擴產,可能是基于對未來需求增長的預期,或者是為了實現技術升級和產品線擴展。然而,這種做法存在風險,可能會導致產能過剩,增加公司的財務壓力,并影響盈利能力。
在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看來,公司募投項目需要看其可行性,如募投項目是否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募投項目的技術是否具備市場競爭力以及項目技術落地的可行性等。
健信超導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達產后,超導產品產能將大幅提升。在項目實施及后續經營過程中,如果出現客戶需求增長放緩、市場開拓滯后或市場環境不利等變化,公司新增產能將存在無法及時消化的風險,進而將直接影響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和公司的整體經營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健信超導在招股書中提示風險稱,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推動醫療設備批量采購,多地積極響應試點推行。若未來在醫療設備領域全面推行批量采購政策,將對下游MRI設備廠商的銷售價格造成影響,降價壓力有可能向上游核心部件傳導。如果公司不能及時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公司經營可能受到不利影響。
]]>????????近日,菱電電控(54.160,-0.57,-1.04%)(維權)發布收購草案,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江蘇奧易克斯汽車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易克斯”或標的公司)98.426%股份,交易對價合計47,760萬元。
????????IPO前兩年,菱電電控凈利潤兩年增長6倍,其中2020年凈利潤高達1.57億元。但公司2021年上市4年以來,凈利潤連降四年,2024年的扣非凈利潤僅六百多萬元,接近虧損。尤其是公司2024年減員百余人才勉強盈利,為何公司在上市后業績迅速“變臉”?
????????菱電電控此次收購的奧易克斯,2024年的歸母凈利潤僅873.11萬元,同比大降四成。并且,奧易克斯約八成收入來自燃油車零部件,未來能否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待考。菱電電控收購同樣盈利大降且規模不大的標的,能否扭轉業績困境?有意思的是,交易對手給出的業績承諾看起來很高,承諾奧易克斯未來三年盈利1.19億元,相當于每年4000萬元,但奧易克斯2024年的歸母凈利潤僅八百多萬元。
????????菱電電控IPO前凈利潤激增數倍上市后連降四年 去年減員百人勉強盈利六百多萬元
????????資料顯示,菱電電控是提供發動機管理系統、純電動汽車動力電子控制系統以及混合動力汽車動力電子控制系統三大系列產品以及相關的設計開發及標定服務和車聯網產品的企業,公司主要產品線涵蓋汽車EMS與摩托車EMS等。
????????2021年3月,菱電電控在科創板上市,募資9.72億元,接近10億元,長江證券(6.700,0.11,1.67%)保薦。
????????在上市前兩年,菱電電控的業績如同“坐上了火箭”。2019年和2020年,公司營收分別為5.36億元、7.6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4.79%、42.32%;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0.81億元、 1.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9.37%、93.25%;分別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80 億元、1.4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3.68%、86.72%。
????????2018年,菱電電控的歸母凈利潤僅0.22億元,2020年飆升至1.57億元,兩年時間暴增613%。正是靠著IPO前夕的盈利激增,菱電電控才可以獲得近10億元募資,因為IPO發行定價的基礎是市盈率,而市盈率又以最近一年的凈利潤為參考。
????????然而上市后,菱電電控迅速“變臉”,凈利潤四連降,2024年距離虧損僅差600多萬元。上市首年的2021年,菱電電控歸母凈利潤為1.38億元,同比下降12.3%;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1.13億元,同比下降24.02%。
????????2022-2024年,菱電電控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67億元、0.49億元、0.1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51.27%、26.7%、67.55%;分別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41億元、0.33億元、0.0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4.1%、17.73%、80.19%。
????????2024年,菱電電控僅差662.89 萬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就將是虧損狀態。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菱電電控減員百余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成本費用,有利于避免虧損。
????????2024年末,菱電電控員工總數為940人,較2023年年末的1,049人減少109人。假設按照每名員工年薪10萬元計算,裁員百人可節省千萬元成本。
????????2023年,菱電電控應付職工薪酬增加額為15,929.42萬元,除以年末員工總數1,049人,按照該公式估算,公司2023年平均每名員工的薪酬額約15萬元。
????????對于公司盈利下降的原因,菱電電控通常歸結為行業環境、公司業務結構變化、補助減少等因素。如公司稱2024年凈利潤下降的原因包括:(1)公司收入結構變化,乘用車 EMS 和電動化產品業務收入大幅增長,其業務收入占比從13.63%提升至 40.91%,其帶來的毛利增長有限,公司基本盤商用車 EMS 業務受商用車市場整體銷量下滑和商用車新能源滲透率提升的雙重夾擊下,收入大幅下滑,占比從 77.69%下降至 48.08%,商用車業務帶來的毛利下滑幅度較大;(2)2024 年可確認本期收益的政府補助減少。
????????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公司2022年年報,當年公司營收同比下降14.70%,但毛利率飆升近5個百分點,同時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同比大幅增長130.37%,這些指標變動是否與業務相匹配有待觀察。
????????2022年,菱電電控實現營收7.12億元,同比下降14.7%。有意思的是,在公司業績下滑的情況下,公司存貨卻大幅增長,2022年末的存貨賬面價值為3.98億元,較2021年年末的1.73億元同比增長130.37%。同樣在公司業績下滑的背景下,公司2022年的毛利率為35.83%,較2021年增長4.83個百分點。
????????菱電電控表示,公司2022年期末存貨的大幅增加,除因業務規模變動外,還受公司存貨儲備戰略變動影響,具有合理性。
????????收購標的去年盈利同比大降四成僅有800多萬元 如何實現年均4000萬的業績承諾?
????????盈利連降的菱電電控,開始通過外延式并購擺脫困局。
????????根據菱電電控發布的收購草案,公司計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奧易克斯98.4260%股份,交易對價合計47,760萬元。在收益法下,奧易克斯在評估基準日2024 年 12 月 31 日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的評估價值為4.86億元,價值與合并財務報表中歸屬于母公司的凈資產相比增值1.7億元,增值率為 53.97%。
????????值得一提的是,奧易克斯主營業務與菱電電控相同,均為汽車動力電子控制系統,主要下游客戶均為整車廠商及發動機廠商。奧易克斯主營業務為汽車動力電子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技術服務,主營產品包括發動機管理系統產品、純電動汽車動力系統電子控制產品及混動力汽車動力系統電子控制產品三大系列以及相關的設計開發及標定服務。
????????雙方的整合雖有協同效應,但收購標的2024年的凈利潤也是大幅下降。2023年和2024年,奧易克斯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71億元、4.72億元,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458.88萬元、861.14萬元。2024年,標的公司凈利潤同比大降40.97%。
來源:收購草案
????????收購凈利潤同樣大降且規模僅800多萬元的奧易克斯,菱電電控未來能否實現盈利大幅提升,是一個未知數。
????????但交易對手給出的業績承諾不低。收購草案顯示,交易對手蘭之穹、奧易克斯(天津)、長鴻明越、宣雅欣越共同承諾,如本次交易于 2025 年實施完畢,奧易克斯在2025 年度、 2026 年度及 2027 年度的 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 11,939.19 萬元;如本次交易于2026 年實施完畢,奧易克斯2025年度、2026年度、2027年度及2028年度的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17,168.98 萬元。
????????無論收購是在2025年完成還是在2026年完成,奧易克斯平均每年的凈利潤都在4000萬元左右,這對于2024年凈利潤僅800多萬元的標的公司來說該如何實現?尤其是作為同行公司的菱電電控,盈利也是連續四年下降,標的公司有何理由相信未來凈利潤會增長數倍?這些問題有待公司給出答案。
????????收購標的八成收入來自燃油車業務
????????資料顯示,標的公司8成收入來自傳統燃油車業務,未來能否適應汽車行業發展趨勢以及能否完成業績承諾待考。2023年和2024年,標的公司燃油 EMS 產品收入分別為3.72億元、3.9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78.98%、83.16% 。
來源:收購草案
????????EVTank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823.6萬輛,同比增長24.4%,滲透率為19.5%;根據我國汽車行業協會數據統計,2024年我國新能源(2.670,0.04,1.52%)汽車銷量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滲透率達到40.9%。
????????菱電電控坦承,若未來電池技術取得革命性突破,傳統燃油車的市場需求存在被純電動汽車替代的風險,傳統汽車EMS 銷量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將對標的公司生產經營帶來不利影響。
????????收購草案顯示,菱電電控和標的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都不算高。2024年,菱電電控營收馬上達到12億元,標的公司營收不足5億元,兩者相加不足17億元。而巨頭博世及聯合電子2023財年的營收高達916 億歐元,其中博世集團2023年在中國銷售額達到人民幣 1391億元,遠超菱電電控及奧易克斯。因此兩家公司聯手不算強強聯合,更傾向于“抱團取暖”。
]]>????????登陸A股市場三年有余的萊特光電,其經營管理層出現大幅變動。
????????5月22日,萊特光電公告稱,薛震、董振華等5名董事集體辭職,其中兩人為股東方此前推薦的董事。而該次調整恰逢公司重要股東君聯成業與君聯慧誠持續減持,其合計持股比例已從公司IPO時的9.48%(發行后)降至如今的3.9%。
????????管理層變動之際,萊特光電主營業務擴張計劃亦迎來關鍵節點。公司擬通過簡易程序定增募資3億元,用于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相關議案已獲股東大會通過。
????????不過,公司原定2023年完工的IPO募投項目“OLED終端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則兩度延期(延至2026年8月),且截至2024年11月,項目投資進度不足五成。
5名高管離任背后
????????萊特光電此次董事集體離任并非“意料之外”。公告顯示,為優化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萊特光電于2025年4月22日召開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二次會議,后又在今年5月6日召開2024年年度股東會,審議通過相關議案,擬將董事會人數由11名調整為7名。
????????在此背景下,公司董事會近日收到公司董事薛震、董事董振華、董事范奇暉、董事馬若鵬、獨立董事李祥高遞交的書面辭職報告。其中,薛震、董振華仍將繼續擔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這5名請辭的董事原定任期到期日均為2026年11月14日。
????????就此次辭職董事背景看,范奇暉原系由公司股東君聯成業和君聯慧誠推薦,馬若鵬原系由公司股東深圳國中中小企業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推薦。
????????據悉,君聯成業與君聯慧誠為一致行動人關系,為萊特光電IPO前的重要投資方。萊特光電2022年3月17日披露的上市公告書顯示,本次發行前,君聯成業、君聯慧誠分別持有公司約2123.43萬股、1692.25萬股股份,持股比例分別為5.86%、4.67%(發行后持股比例調整為5.28%、4.20%),位列公司第二大、第四大股東,限售期限為自上市之日起12個月,即相關持股于2023年3月20日起上市流通。
????????公告顯示,禁售期剛過,君聯成業與君聯慧誠便開始了多輪減持動作。萊特光電2025年一季報顯示,截至3月末,君聯成業與君聯慧誠合計持有公司股份1568.85萬股,持股比例降至3.9%。
????????記者注意到,上市以來,萊特光電已有多位高管離職,包括公司財務總監、證券事務代表、研發總監等。2025年4月,公司財務總監陳鳳俠因個人原因辭職;在其之前,公司原財務總監信慧婷于2022年7月亦因個人原因辭職。這意味著萊特光電財務總監職位三年內兩度變更。
????????2024年5月,公司證券事務代表陳瀟宇因個人原因辭職;2023年8月,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高昌軒因個人原因辭職。
募投項目兩度延期后擬再募資
????????2025年5月6日,萊特光電2024年股東大會還通過了一個重要議案——《關于提請公司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以簡易程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議案》。
????????回溯公告,4月10日,萊特光電披露,公司擬以簡易程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億元,募資擬用于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募投資金的具體投向尚未披露。
????????近年來,受益于OLED下游需求回暖等影響,萊特光電OLED終端材料銷售收入增長,公司業績保持良好增長態勢。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72億元,同比增長56.9%;歸母凈利潤1.67億元,同比增長117.17%。2025年一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為6087.42萬元,同比增長39.90%。
????????業績高增長的背后,外界對公司的關注度也日益增加。萊特光電5月19日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針對投資者“今年還有新增產能嗎”的提問,萊特光電回應稱,截至2024年末,公司OLED終端材料已形成產能12噸/年。2025年公司將繼續穩步推進募投項目“OLED終端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產能建設,遵循邊建設邊投用的策略,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合理安排,確??蛻粲唵谓桓丁?/p>
????????但現實是,萊特光電相關募投項目已兩度延期。2023年12月,萊特光電公告稱,公司擬將“OLED終端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全部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日期從2023年12月,變更至2024年12月。
????????2024年12月,萊特光電再次披露,前述募投項目將新增西安高新區長安通訊產業園東西五路以北公司全資子公司陜西萊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現有1#廠房1層為募投項目的實施地點;同時將該募投項目全部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延期至2026年8月。
????????對此,萊特光電解釋稱,上述募投項目在前期經過了充分的可行性論證,但在實施過程中,受經濟形勢、行業競爭及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公司基于謹慎性原則,適當放緩了募投項目實施進度,有序進行產能的規劃建設,審慎控制相關募資的投入,采用邊建設邊投用原則,相關廠房等基礎設施根據實際建設情況漸次投入使用。
????????公告顯示,截至2024年11月,該項目累計投入募資約2.604億元,占調整后計劃投入額5.636億元的46.2%。萊特光電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募投項目部分生產及檢測設備已完成安裝調試及驗收,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籌劃H股上市,收購資產,杰華特(688141.SH)密集動作,以應對時下的經營困境。
5月20日晚間,杰華特發布公告,公司和全資子公司擬直接和間接收購南京天易合芯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易合芯”、“目標公司”)40.89%股權,并實際控制目標公司合計41.31%的股權,合計出資約3.19億元。
天易合芯是一家半導體公司,專注于高性能傳感器芯片和模擬芯片設計、研發和銷售。杰華特稱,天易合芯產品線與公司產品線高度互補,能夠擴大公司信號鏈品類的產品布局。
2024年,天易合芯虧損4238.62萬元,今年一季度盈利150.35萬元,但能否持續盈利,存在不確定性。
杰華特于2022年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上市當年,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歸母凈利潤”)為1.37億元,同比下降3.39%,2023年、2024年則是連續2年虧損,今年一季度再度虧損。
杰華特的財務也承壓。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為50.29%,明顯上升。
擬逾3億收購布局半導體
杰華特正在籌劃收購資產,加碼布局半導體。
根據公告,杰華特及全資子公司杰瓦特微電子(杭州)有限公司(簡稱“杰瓦特”)擬收購天易合芯的股權,并將其納入公司的合并報表范圍。
具體操作方式為,公司擬直接受讓北京屹唐華創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等10家機構持有的合計29.74%的目標公司股權;子公司杰瓦特擬通過受讓目標公司股東南京太芯易格電子有限公司91.66%的股權,穿透持有目標公司10.6%的股權,并實際控制南京太芯易格電子有限公司持有的11.57%的目標公司股權和擬受讓目標公司股東南京同舟合芯科技中心(有限合伙)5.71%的財產份額,從而間接受讓目標公司合計11.15%的股東權益。南京太芯易格電子有限公司和南京同舟合芯科技中心(有限合伙)系目標公司實控人及員工持股平臺,未實際開展業務。
上述交易完成后,公司和全資子公司杰瓦特將直接和間接收購目標公司合計40.89%股權,并實際控制目標公司合計41.31%股權。本次交易,杰華特及其子公司擬合計出資約3.19億元。
根據約定,杰華特及杰瓦特將向天易合芯董事會委派三名董事成員,占其整體董事席位的五分之三,并有權委派財務負責人。
天易合芯成立于2014年5月28日,注冊資本1556.07萬元。公司專注于高性能傳感器芯片和模擬芯片設計、研發和銷售的半導體公司,主要產品為光學健康檢測芯片、高精度電容傳感芯片和各類光學傳感芯片,廣泛應用于智能穿戴、手機平板等消費類產品。
杰華特稱,目標公司服務于眾多知名終端客戶,在光學傳感和高精度電容傳感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生產、應用、算法的技術經驗。
杰華特認為,天易合芯的產品屬于信號鏈品類,公司立足電源管理品類,信號鏈和電源管理是模擬芯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天易合芯產品線與公司產品線高度互補,能夠擴大公司信號鏈品類的產品布局。天易合芯的客戶群體與公司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天易合芯的產品已導入多家頭部手機廠商,公司可借天易合芯的手機客戶渠道,將公司的其他電源管理等產品導入手機客戶。在供應鏈方面,由于天易合芯與公司的晶圓代工廠高度重合,這一重疊性可帶來顯著的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化。
連續兩年一期虧損
杰華特經營業績仍然承壓。
公開信息顯示,杰華特成立于2013年,是以虛擬IDM為主要經營模式的模擬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主要采用公司自有的國際先進的工藝技術進行芯片設計制造。
據介紹,杰華特具備包括芯片和系統設計技術、晶圓制造工藝在內的完整核心技術架構。目前,公司產品以電源管理模擬芯片為主,在電源管理芯片領域擁有業界領先的全品類產品設計開發能力與產品覆蓋廣度,并逐步拓展信號鏈芯片產品。公司已進入三星、戴爾、惠普、比亞迪、匯川、??低暋⒅信d、小米等各行業龍頭企業的供應鏈體系。
杰華特表示,公司通過持續研發投入構筑長遠發展基石。截至2024年底,公司研發人員共776人,同比增長42.65%,占員工總數的62.08%。
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達6.19億元,同比增長24.02%。2021年至2023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99億元、3.05億元、4.99億元,逐年增長。
截至2024年末,杰華特及控股子公司已申請國內外專利1361項,其中發明專利980項;已獲得有效國內外專利641項,其中發明專利412項。
2024年,杰華特通過創新的產品設計,積極拓展市場,有效提升了在新能源、計算、汽車等新興應用領域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公司在模擬芯片領域擁有涵蓋40多條子產品線,在售產品型號近2200款。
不過,近幾年,杰華特經營業績承壓。2022年,上市首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4.48億元、1.37億元,同比變動38.99%、-3.39%,增收不增利。
2023年、2024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97億元、16.79億元,同比變動幅度為-10.43%、29.46%;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5.31億元、6.03億元,同比下降487.44%、13.54%,連續2年虧損,合計虧損11.34億元。
針對2024年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歸母凈利潤虧損擴大現象,杰華特解釋稱,公司所處行業下游終端市場經歷了較長去化過程,部分客戶開始了正常采購需求,但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價格承壓,公司毛利率下降。公司在研發投入、市場開拓、供應鏈體系優化等多方面加大投入,相關費用增加。此外,公司還對存貨計提了減值損失。
2023年、2024年,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2.03億元、2.05億元。
今年一季度,杰華特營業收入5.28億元,同比增長60.42%;歸母凈利潤為-1.13億元,同比減虧45.77%,但仍然虧損。
本次收購的天易合芯,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分別為2億元、5004.17萬元,凈利潤分別為-4238.62萬元、150.35萬元。
杰華特提示,天易合芯尚處于投入階段,整體項目投資周期較長,可能存在不能實現預期收益或產生資產減值風險。
杰華特還存在財務壓力。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資產負債率50.29%,較2021年底上升了30.26個百分點。期末,公司有息負債15.13億元。
今年2月,杰華特宣布擬赴港上市。
如果赴港上市成功,公司有望解決資金問題,但杰華特何時能進入持續盈利的良性發展軌道,仍然有待觀察。
]]>對價逾70億元,半導體硅片巨頭滬硅產業(688126.SH)啟動大手筆收購。
籌劃近三個月,滬硅產業的重組方案浮出水面。5月20日晚,滬硅產業披露,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三家控股子公司部分股權,交易總價款約為70.40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上述三家公司將成為滬硅產業全資子公司。
高達70.40億元收購,短期內,會對滬硅產業的經營業績產生拖累。過去兩年,三家標的公司持續虧損。
滬硅產業自身的經營業績也承壓。2024年,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歸母凈利潤”)為虧損9.71億元,一次性吞噬了2020年至2023年四個年度的盈利。
今年一季度,滬硅產業再度虧損2.09億元。公司解釋,半導體整體市場持續回暖,半導體硅片市場也維持溫和復蘇態勢,但產品價格的恢復仍有賴于市場的進一步提升,疊加存貨資產減值損失明顯增加等因素,公司尚未扭虧為盈。
收購三家虧損子公司剩余股權
滬硅產業籌劃的資產重組再進一步,但市場并不看好。
今年2月21日晚,滬硅產業公告,公司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上海新昇晶投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昇晶投”)、上海新昇晶科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昇晶科”)、上海新昇晶睿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昇晶睿”,和新昇晶投、新昇晶科合稱“標的公司”) 的少數股權等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新昇晶投、新昇晶科和新昇晶睿系滬硅產業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
3月7日晚,滬硅產業披露重組交易預案,公司擬向海富半導體基金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其持有的新昇晶投43.9863%股權,擬向晶融投資支付現金購買其持有的新昇晶投2.7491%股權,擬向產業基金二期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新昇晶科43.8596%股權,擬向上海閃芯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其持有的新昇晶科5.2632%股權,擬向中建材新材料基金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新昇晶睿24.8780%股權,擬向上國投資管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新昇晶睿14.6341%股權,擬向混改基金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新昇晶睿9.2683%股權,并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
5月20日晚,滬硅產業披露重組報告書(草案),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控股子公司新昇晶投46.7354%股權、新昇晶科49.1228%股權、新昇晶睿48.7805%股權。
此次收購,交易總價款70.40億元,其中,現金對價3.24億元,股份對價67.16億元。三家標的公司估值均有一定幅度溢價。
對于收購控股子公司少數股權,滬硅產業稱,公司長期深耕半導體硅片行業,成功在國內半導體硅片行業樹立頭部地位,構筑競爭壁壘。標的公司作為公司300mm硅片二期項目的實施主體,是公司落實300mm半導體硅片發展戰略規劃、加速我國300mm半導體硅片國產化進程的關鍵構成要素。本次交易系公司基于自身發展戰略的關鍵布局,通過收購控股子公司少數股權,實現對標的公司全資控股的目標。本次交易,將有助于公司進一步優化產品組合,拓寬市場覆蓋范圍,鞏固公司在國內半導體硅片領域的領先地位。
不過,三家子公司均處于虧狀態。2024年,新昇晶投、新昇晶科、新昇晶睿的凈利潤分別虧損4621.08萬元、8991.02萬元、2871.06萬元,合計虧損約1.65億元。
近一年一期累虧11.8億
作價高達70.40億元收購三家控股公司,滬硅產業能否達到預期,存在不確定性。
滬硅產業主要從事半導體硅片及其他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近年來,公司積極擴張,在上海、山西以及海外芬蘭等地建設項目,進行產能布局。
2024年6月,滬硅產業曾宣布,擬投資132億元擴大公司集成電路用300mm硅片的生產規模。項目達產后,公司300mm硅片產能將在現有基礎上新增60萬片/月,達到120萬片/月,翻了一倍。
2023年年報披露,滬硅產業子公司新傲科技繼續推進300mm高端硅基材料研發中試項目,已建成產能約6萬片/年的300mm高端硅基材料試驗線。子公司新傲芯翼也在積極開展關鍵技術研發、相關產品的工藝推廣和市場開拓。子公司Okmetic在芬蘭萬塔的200mm半導體特色硅片擴產項目正在按計劃建設,鞏固Okmetic在先進傳感器、功率器件、射頻濾波器及集成無源器件等高端細分領域的市場地位。
半導體硅片是生產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傳感器等半導體產品的關鍵材料,是半導體產業鏈基礎性的一環。作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全面、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半導體硅片企業之一,滬硅產業將擴大生產規模、豐富產品結構、提高市場占有率作為公司業務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這就是公司積極擴產的主要原因。
不過,滬硅產業的經營業績承壓。
2020年,滬硅產業登陸A股市場,上市之前的2016年至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從2.70億元增長至14.93億元,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持續虧損,虧損額從0.90億元擴大至2.37億元。
上市后的2020年至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總體上呈增長趨勢,而扣非凈利潤依舊是虧損,分別為-2.81億元、-1.32億元、1.15億元、-1.66億元、-12.43億元。
綜上所述,2016年至2024年的9個年度,公司的扣非凈利潤僅在2022年實現了盈利。
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33.88億元,同比增長6.18%;歸母凈利潤為虧損9.71億元,同比下降620.28%。
對此,公司解釋,受半導體硅片市場的復蘇不及預期、以及部分客戶仍處于去庫存階段和產品需求變化等的影響,200mm及以下尺寸半導體硅片的銷量與平均單價均下降,導致業績表現下滑幅度較大。此外,相關資產組需計提商譽減值損失。公司積極擴產,半導體硅片擴產項目存在前期投入大、固定成本高特點疊加研發投入增加,對利潤產生較大影響。
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8.02億元,同比增長10.60%;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虧損2.09億元、2.50億元,虧損同比繼續擴大。
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合計虧損11.80億元。
滬硅產業的經營現金流在流出。2023年、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公司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2.75億元、-7.88億元、-1.66億元。
滬硅產業何時能實現業績大逆轉?
]]>排隊數月后,廈門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坤新材”)科創板IPO迎來最新進展,公司于近日披露了首輪審核問詢函回復。在問詢函中,上交所圍繞公司核心技術和技術來源、采購和供應商、現金流量等17方面問題展開了追問。據悉,本次沖擊上市背后,恒坤新材2022—2024年銀行存款與銀行借款資金余額同時高企。另外,報告期內,公司存貨賬面余額接連增長,且存貨周轉率始終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
借款、存款同時高企
上交所官網顯示,恒坤新材科創板IPO于2024年12月26日獲得受理,2025年1月18日進入問詢階段。在問詢階段排隊4個月后,公司于5月19日更新披露了招股書,并對外披露首輪審核問詢函回復。
據了解,恒坤新材主要從事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2—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3.22億元、3.68億元、5.48億元;對應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1.01億元、8984.93萬元、9691.92萬元。
另外,財務數據顯示,2022—2024年,恒坤新材銀行存款分別約為6.03億元、6.19億元、6.54億元;銀行借款分別約為1.01億元、3.46億元、6.33億元。
對此,上交所要求恒坤新材分析同時存在借款和大額存款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大額資金閑置或使用受限等情形。
恒坤新材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存在大額存款的原因系公司2022年完成股權融資后形成較大規模的貨幣資金儲備,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確保日常運營資金需求的前提下,配置了低風險、收益穩定的銀行理財產品。相關理財產品具有期限固定、收益可預期、風險可控等特點,且公司明確持有至到期的投資策略,符合長期資金規劃中對安全性及收益性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2—2024年,恒坤新材的應收賬款接連增長。具體來看,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應收賬款分別為4874.1萬元、8958.88萬元和1.14億元。
針對相關問題,恒坤新材方面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應收賬款持續增長主要是由于公司業務規模增長所致,與公司營業收入變動趨勢一致。
存貨賬面余額逐年增長
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恒坤新材存貨賬面余額分別約為5148.81萬元、1.25億元、1.65億元,接連增長;公司存貨周轉率分別約為2.03次/年、1.57次/年、1.74次/年,對應同行業可比均值分別為5.3次/年、4.46次/年、4.37次/年。針對相關問題,上交所也在問詢函中予以重點關注,并要求公司說明報告期內存貨余額快速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存貨周轉率遠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原因及合理性。
恒坤新材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貨賬面余額快速增長主要系自產產品產量持續上升,公司根據生產計劃和安全庫存需求進行備貨。同時,部分定制化物料因供應商交付周期較長(如TEOS原料)或國際因素導致供需階段性緊張(如濾芯、鋼瓶閥門),公司需通過集中備貨保障生產連續性,此外,新產品研發過程中需儲備專用原材料(如前驅體產品研發原料)。上述變動與公司的生產節奏、供應鏈管理策略和研發規劃相匹配,存貨余額快速增長具有合理性。
此外,2022—2024年,恒坤新材前五大原輔料(含包裝物)供應商占比分別為74.98%、75%、75.44%,第一大供應商占比分別為52.04%、40.02%、51.53%。在首輪審核問詢函中,上交所要求公司說明是否存在依賴單一供應商、依賴境外供應商的情形及應對措施。
恒坤新材在問詢函回復中表示,公司存在對部分境外供應商的依賴。報告期各期,原輔料供應商A及產成品供應商SKMP的采購占比較高,其中,供應商A系貿易商,資源渠道較為豐富并代理不同廠商的產品,在樹脂等原輔料方面能較好滿足公司研發生產需求;SKMP主要生產銷售光刻膠等產成品,公司向其采購系基于下游客戶的需求。
]]>中國網財經5月20日訊 上交所官網最新消息顯示,廈門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恒坤新材”)對首輪審核問詢函進行回復。
資料顯示,恒坤新材主要從事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材料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此次科創板IPO,恒坤新材計劃募集資金12億元,分別投向集成電路前驅體二期、SiARC開發與產業化和集成電路用先進材料項目。
在問詢函中,恒坤新材被要求說明是否完整掌握自產產品的關鍵核心技術,在主要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具體體現,產品性能實現或技術壁壘形成是否主要依賴進口原材料或設備,是否與國內競爭對手模式一致。
恒坤新材回復稱,主要原材料方面,自產光刻材料原料包括樹脂、光敏劑、溶劑、添加劑等,截至報告期末,除BARC樹脂、ArF光刻膠樹脂已實現自產,其他樹脂與光敏劑主要系通過進口獲得。自產前驅體材料主要原材料以純度較低的TEOS為主,均系通過進口采購。
生產設備方面,恒坤新材自產光刻材料的生產設備早期以進口為主。隨著國產設備供應商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已逐步切換至國產供應商進行采購;自產前驅體材料生產設備以進口為主。
生產工藝方面,恒坤新材光刻材料生產工藝均系自主研發形成;前驅體材料TEOS生產工藝系由Soulbrain技術授權形成。
生產配方方面,報告期內,恒坤新材光刻材料生產配方均系通過自主研發形成。截至報告期末,恒坤新材已完成超過90款光刻材料配方,多款光刻材料實現銷售或通過客戶驗證,進一步印證公司的配方開發能力。
上交所還追問恒坤新材,公司光刻膠產品在產品種類和開發進度上是否落后于國內競爭對手;ArF、SiARC、Top Coating 等產品的開發驗證進度及預計量產時間,是否存在產品研發失敗或客戶拓展不利風險。
對此,恒坤新材回復稱,截至報告期末,公司一方面在自產光刻材料已取得年度接近3億元的銷售規模,另一方面在現階段國產晶圓廠最尖端工藝制程所需的 ArF 浸沒式光刻膠已通過客戶驗證并小批量供貨,且KrF光刻膠年度銷售規模已突破1000萬元,并成功定制開發符合境內晶圓廠需求的 -Line光刻膠。因此,公司光刻膠產品的產品種類和開發進度處于境內同行業競爭對手前列。ArF 光刻膠、SiARC以及 Top Coating在國產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過程中均發揮重要作用,發行人正積極推進客戶送樣驗證,部分產品已小批量供貨,研發失敗或客戶拓展不利風險整體可控。
在問詢函中,上交所還追問恒坤新材產品迭代或新產品開發是否仍需引進外來技術,并要求其結合外來技術專利的具體內容、先進程度、發行人消化吸收情況,進一步說公司生產經營是否依賴外來技術專利,是否具有自主創新和持續研發能力。
根據招股書,易榮坤直接持有恒坤新材19.52%股權,通過廈門神劍、晟臨芯、兆蒞恒間接控制 5.94%股權,并與肖楠、楊波、張蕾、王廷通簽訂《一致行動協議書》,合計控制公司 35.65%股份表決權;易榮坤作為有限合伙人持有員工持股平臺晟臨坤3.31%份額;陳江福為易榮坤配偶之弟,是公司創始股東,目前持有恒坤新材1.15%股權,報告期初至今未在公司任職,亦不參與公司經營決策;報告期初陳江福及其配偶曾為發行人提供擔保,發行人剝離子公司蘇州恒坤目前由陳江福實際控制;公司2020年中報顯示,陳江福擔任公司副總經理。
上交所要求請恒坤新材說明未將陳江福認定為實控人一致行動人的原因及依據,晟臨坤是否受易榮坤控制或與其保持一致行動,同時結合一致行動協議內容、發行人股權結構分散、實控人直接持股比例較低且上市后會被進一步稀釋的情形,說明如何保持控制權的穩定性及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5月15日晚間,瀚川智能公告稱,因控股股東及實控人未及時告知公司股權質押及違約風險,致公司延遲披露相關信息,被江蘇證監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并記入誠信檔案。
同時,公司還公告稱,收到上交所對控股股東及實控人的通報批評處分。
罰單揭開“隱秘的角落”
實控權恐生變
根據上交所的紀律處分決定書,2023年7月,實際控制人蔡昌蔚將其所持公司控股股東瀚川投資52.43%股權質押給華能貴誠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貴誠信托),對應其間接持有的公司股權為14.64%,占實際控制人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股份的80.58%,融資總金額為2.2億元。
同時,公司控股股東瀚川投資就其持有的公司股票與華能貴誠信托簽署質押合同,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的26.74%,占公司總股本的7.47%,約定若發生債務違約行為,華能貴誠信托有權隨時自行辦理公司股份質押登記手續。
由于公司2024年半年度虧損、實際控制人部分債務逾期未清償,已觸及加速到期條款和違約情形,如華能貴誠信托行使相關權利,公司屆時將面臨控制權不穩定或實際控制人變更的重大風險。
2025年2月28日,公司披露《關于控股股東部分股票質押的公告》顯示,華能貴誠信托已將瀚川投資持有的1313.4萬股公司股票辦理了股票質押登記。但實際控制人及控股股東未及時告知公司并披露前期簽署股份質押合同、觸及加速到期條款及違規情形相關情況。
記者還注意到,導致蔡昌蔚實控權“搖搖欲墜”的還有多起股權凍結事件。根據2月17日披露的公告,蔡昌蔚與前妻劉愛瓊之間因財產訴訟糾紛,導致蔡昌蔚通過瀚川投資及一致行動人間接持有的瀚川智能全部股份被凍結,間接占公司總股本比例合計17.6892%,合計占其持股比例的97.36%。
同時,蔡昌蔚還面臨著另一起訴訟,主要是前期與股東蔣海東之間的糾紛。蔣海東提起訴訟財產保全,導致瀚川投資被司法凍結261.8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48%。
5月10日,國泰海通證券發布2024年度持續督導工作現場檢查報告。該報告提到,控股股東瀚川投資近日新增股份凍結事項主要原因系在劉愛瓊與蔡昌蔚離婚后財產糾紛一案中,劉愛瓊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請求凍結蔡昌蔚銀行存款4000萬元或查封、扣押其相應價值的其他財產。現瀚川投資以其名下持有的瀚川智能等值股份提供擔保,未涉及新增訴訟。
國泰海通證券認為,結合瀚川智能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直接和間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累計質押和凍結情況,若股份凍結和質押事項所涉及的蔣海東合同糾紛案、實控人離婚后財產糾紛案、實控人向華能貴誠信托融資事項的發展趨于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利,實際控制人在相應主體所持權益的所有權將發生變化,將可能導致其在相應主體所持權益被強制執行,公司屆時可能面臨控制權不穩定或變更的風險。
去年業績大幅“變臉”
資料顯示,瀚川智能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主要應用于汽車智能制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包括鋰電池和充換電等裝備。
自2019年上市以來,瀚川智能的營收從2019年的4.58億元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13.39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卻在2023年虧損8453.6萬元。
2024年,瀚川智能虧損加劇。年報顯示,2024年營業收入為4.74億元,同比下降64.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高達11.03億元。
公司表示,業績驟降主要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瀚川智能汽車裝備業務交付量及驗收進度低于預期,同時,公司針對新能源業務的電池設備和充換電設備進行了戰略性收縮調整,影響公司整體營業收入情況。而計提資產減值對公司的利潤也造成較大影響。
“輕裝上陣”后的瀚川智能仍然未能迎來預期中的業績大爆發。2025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1.91億元,同比下降28.44%;凈利潤為1079.93萬元,同比下降10.37%。
瀚川智能的股價自2023年2月達到50.77元/股的高位后,一路走低,一度跌至8.17元/股,跌幅高達84%。截至5月15日,跌幅仍然超過60%。
????????隨著公司重組預案出爐,陽光諾和(688621)于5月13日復牌。不過,此次并購遭到了投資者“用腳投票”,5月13日,陽光諾和盤中一度跌逾8%,最終收跌3.63%。重組預案顯示,陽光諾和擬收購實控人利虔旗下的江蘇朗研生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研生命”)100%股權,并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而這已是陽光諾和第二次嘗試并購朗研生命。值得注意的是,與前次交易相比,朗研生命的業績情況發生了變化,2021—2024年,標的凈利潤呈現大幅波動跡象。陽光諾和業績也出現頹勢,2024年出現上市以來業績首降。
????????擬購朗研生命100%股權
????????停牌數日,陽光諾和重組預案于5月12日晚間與投資者見面。
????????公告顯示,陽光諾和擬向利虔、朗頤投資等38名朗研生命全體股東通過發行股份及可轉換公司債券方式購買其所持有的標的公司100%股權,并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
????????截至預案簽署之日,利虔直接持有朗研生命32.84%股權,為朗研生命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同時,利虔也是陽光諾和的實控人。此次交易系陽光諾和收購實控人旗下資產。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表示,確保關聯交易的公平公正需要上市公司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強化信息披露、接受第三方監督等多方面的措施。同時,監管部門也需要加強對關聯交易的監管,確保其符合市場規則和法律法規。
????????資料顯示,朗研生命主要從事高端化學藥品制劑及原料藥的研發、生產、銷售,并對外提供藥品生產服務。朗研生命致力于成為專業的藥品制劑及原料藥生產商和服務商,目前已完成心血管疾病類、抗感染類、內分泌系統疾病類、消化系統疾病類等多個重要領域用藥的研發和生產。
????????陽光諾和表示,通過本次交易,公司將增加醫藥工業板塊業務,實現“CRO+醫藥工業”的產業布局。未來,醫藥工業板塊將成為公司主營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及抗風險能力,促進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不過,投資者似乎有不一樣的看法。5月13日,陽光諾和股價下挫,盤中一度跌逾8%,截至5月13日收盤,陽光諾和報44.3元/股,跌幅為3.63%,總市值49.62億元,全天成交金額為3.77億元,換手率為7.66%。在投融資專家許小恒看來,披露重組預案后股價下跌,一定程度上表明投資者對此次交易并不看好。
????????曾遭問詢后終止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陽光諾和首次嘗試收購朗研生命,不過前次交易并未成功。而與前次交易時披露的財務數據相比,朗研生命2023—2024年的業績已較2022年出現明顯下滑。
????????早在2022年10月,陽光諾和就宣布收購朗研生命并停牌。在披露重組方案后,陽光諾和于2023年5月收到了上交所下發的審核問詢函,就業績補償和業績獎勵、交易目的及協同效應等問題展開問詢。
????????尚未回復問詢函,同年8月,陽光諾和就宣布,鑒于市場環境較本次重組籌劃之初發生較大變化,結合公司目前的實際情況,經審慎研究并與交易各方友好協商,董事會同意公司終止本次重組事項,撤回本次重組相關申請文件。
????????通過對比兩次交易披露的財務數據,朗研生命2023—2024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均不及2022年。
????????陽光諾和前次交易披露的公告顯示,2021—2022年,朗研生命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5.1億元、6.17億元;對應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約為3753.54萬元、8513.36萬元。陽光諾和最新公告顯示,2023—2024年,朗研生命營業收入分別約為4.65億元、4.31億元;對應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約為3617.07萬元、5438.64萬元。
????????此外,標的公司還存在股權質押風險。截至預案簽署之日,朗研生命股東利虔累計質押朗研生命2283.84萬元出資額,朗頤投資累計質押朗研生命1051.71萬元出資額,合計占朗研生命實收資本的36.51%。
????????陽光諾和表示,標的公司股東的債務規模是考慮其自身資產狀況、資金需求、市場狀況等多種因素后的綜合安排,并已針對解除質押出具承諾。若出現股東資信狀況及履約能力惡化、市場劇烈波動或發生其他不可控事件,朗研生命股東持有的朗研生命股權存在被處置的風險。
????????現上市后業績首降
????????籌劃重組背后,陽光諾和的業績并不理想,2024年現上市后業績首降,今年一季度凈利更是同比降近六成。
????????資料顯示,陽光諾和于2021年6月21日登陸科創板。財務數據顯示,2021—2024年,陽光諾和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4.94億元、6.77億元、9.32億元、10.78億元;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1.06億元、1.56億元、1.85億元、1.77億元。
????????陽光諾和表示,受宏觀經濟及行業政策變化等影響,2024年度公司收入增幅放緩,盡管公司采取了降本增效等管理控制措施提升公司經濟效益,但由于人員、設備等固定成本的存在以及積極推進研發戰略轉型,研發投入增大,導致2024年度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
????????今年一季度,陽光諾和凈利降幅更為明顯。財務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陽光諾和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2.31億元,同比下降8.49%;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約為0.3億元,同比下降59.34%。
????????針對一季度業績下滑的原因,陽光諾和表示,主要系報告期內公司仿制藥業務受集采、MAH制度等政策的影響,營業收入下降、成本率上升所致。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陽光諾和方面發去采訪函,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公司回復。
]]>科創板年內第三家獲受理的IPO企業來了。上交所官網顯示,寧波健信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信超導”)IPO于近日獲得受理。沖擊上市背后,健信超導營收依賴前五大客戶,其中第一大客戶富士膠片集團2024年為公司貢獻超四成營收。另外,作為科創板IPO企業,健信超導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率卻顯著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
超四成營收依賴第一大客戶
上交所官網顯示,5月9日,健信超導科創板IPO獲得受理。據了解,公司主要從事醫用磁共振成像(MRI)設備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超導磁體、永磁體和梯度線圈。
業績表現方面,2022—2024年,健信超導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3.59億元、4.51億元、4.25億元;對應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3463.5萬元、4873.47萬元、5578.39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報告期內,健信超導客戶集中度較高。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戶合計銷售金額分別約為2.65億元、3.46億元、3.39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3.75%、76.68%和79.62%。
其中,健信超導報告期內對第一大客戶富士膠片集團的銷售金額分別約1.23億元、1.99億元、1.82億元,占比分別為34.2%、44.2%和42.71%。不難看出,2023年以及2024年,公司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占比均超四成。
“從短期看,綁定大客戶能穩住訂單;但長期來看,一旦主要客戶減少采購或換供應商,公司業績就會被‘牽著走’,議價權也弱,抗風險能力低。”知名商業顧問、企業戰略專家霍虹屹表示。
此外,報告期內,健信超導的主營業務毛利率顯著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具體來看,2022—2024年,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9.56%、22.84%和24.94%,對應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46.27%、45.59%、45.17%。
對此,健信超導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毛利率與同行業可比公司有所差異,主要系產品類型、產業鏈環節與業務發展方向上存在差異。
與此同時,健信超導還存在存貨規模較大的情況。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約為1.82億元、2.36億元和3.19億元,逐年增長。針對相關問題,健信超導方面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貨金額增加較多,主要系公司超導產品相對標準化且生產周期相對較長,公司預計后續超導產品需求增長較多,提前進行了原材料及產品儲備。
IPO前大額現金分紅
招股書顯示,此次沖擊科創板上市,健信超導擬募集資金約8.65億元,其中9000萬元擬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其余募集資金擬分別投向年產600套無液氦超導磁體項目、年產600套高場強醫用超導磁體技改項目、新型超導磁體研發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募資補流的同時,健信超導曾在IPO前接連進行大手筆現金分紅。具體來看,2022—2024年,公司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為1999.97萬元、1999.96萬元、1999.96萬元,占當期歸屬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約為57.74%、41.04%、35.85%。
針對相關問題,健信超導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公司經營狀況良好、業績穩步增長,分紅是共享經營成果的合理方式。公司員工也持有公司股份,分紅利于員工分享經營成果,也有利于穩定核心團隊。
此外,健信超導方面表示,公司產品生產周期較長,對流動資金的占用相對較多。公司本次使用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有利于保障公司經營規模擴張而增加的日常經營資金需求,進一步增強公司財務結構的穩健性,助力公司業務可持續發展,為公司未來的戰略發展提供支持。
控制權方面,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公司控股股東許建益直接持有健信超導41.51%股份;公司實控人許建益、許卉、許電波分別直接持有公司41.51%、4.36%及4.36%的股份,許卉通過凱方投資、啟益投資分別控制公司4.84%、4.84%表決權,三人合計控制公司59.92%表決權。其中,許建益系許卉、許電波之父,許電波、許卉系兄妹關系。
研發費用率顯著低于同行
作為科創板IPO公司,研發費用率一直是監管關注的重點。然而在報告期各期,健信超導的研發費用率均顯著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
具體來看,報告期各期,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033.18萬元、2441.93萬元和2764.54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5.66%、5.42%和6.5%;對應同行業可比公司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14.44%、14.41%、18.36%。
對此,健信超導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公司同行業可比公司中聯影醫療、奕瑞科技資金實力較強、研發產品線較多,使得研發費用率較高;辰光醫療、康眾醫療收入相對較小,使得研發費用率較高。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表示,研發費用率低意味著公司在研發創新方面投入不足,難以持續推出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或新技術,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易被競爭對手超越,導致市場份額下降,長期發展受限;另外,科創板注重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研發費用率低可能使投資者對公司發展前景產生疑慮,影響公司估值和融資能力。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健信超導共有研發人員90名,占公司員工總數的16.92%。公司研發人員中,19人為大專學歷,占比約為21.11%;54人為本科學歷,占比約為60%;此外碩士及博士學歷共17人,合計占比約18.89%。
]]>碧興物聯迎來上市以來業績首虧。
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2024年全年營業收入為3.29億元,同比下降5.91%;歸母凈利潤為-3854.61萬元,同比下降264.92%;扣非歸母凈利潤為-5262.41萬元,同比下降601.42%。今年一季度公司續虧,即一季度營業收入為5282.65萬元,同比增長9.24%;歸母凈利潤為-1022.46萬元,同比下降443.46%;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401.00萬元,同比下降249.13%。
需要指出的是,碧興物聯上市前后業績反差極大,即上市前高增長,但上市后業績持續大變臉。
碧興物聯不僅業績持續惡化,公司財務總監也突然宣告辭職。4月3日,公司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財務負責人王進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財務負責人職務的書面辭職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碧興物聯自2023年上市以來,已持續兩年收監管問詢函。
上市后業績大變臉、財務總監離職、監管反復問詢等上述一系列異常信號,似乎在拷問碧興物聯業績真實性。碧興物聯財務數據真實性究竟如何?
上市前高增上市后虧損背后:異于同行的數據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主營業務涉及智慧環境監測、公共安全大數據,其中主營業務收入構成為:數字生態(環境監測運營服務)44.97%,數字生態(環境監測儀器及系統)41.38%,數字水利/水務12.22%,數字農業0.96%,數字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系統)0.36%,數字公安(移動接入網數據采集分析系統)0.09%,其他(補充)0.02%。
來源:鷹眼預警
2023年8月9日,碧興物聯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保薦機構為華英證券,公開發行新股1,963.00萬股,發行價格為36.12元/股;本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7.09億元,相比原計劃募資超募2.11億元。
公司上市時選擇第一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
可以看出,公司估值以及盈利水平決定了碧興物聯能否成功上市關鍵指標。事實上,公司申報材料招股書數據顯示,公司營收與凈利均暴漲。招股書報告期內20年及21年,營收增速分別為13.52%、40.3%;凈利潤分別為0.45億元、0.7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4.02%、62.52%??梢钥闯?0年盈利不足5000萬,此時若沖刺上市略顯吃力。
值得注意的是,碧興物聯持續高增長的業績似乎與可比同行出現反差??杀韧芯酃饪萍?20.700,0.09,0.44%)21年營收凈利增速雙降,且現虧損;力合科技(10.410,-0.03,-0.29%)、皖儀科技(19.220,-0.17,-0.88%)21年增收不增利;藍盾光電(30.070,0.80,2.73%)20年營收凈利雙降;佳華科技(23.220,0.56,2.47%)21年營收凈利雙降。
我們進一步從行業數據看,20年行業銷量波動明顯。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統計數據,2016-2021年我國環境監測產品的銷量及增長率整體處于上升趨勢,2020年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環保項目開工率、工時、完工率等指標均受到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碧興物聯部分數據與行業數據也出現不匹配情況。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環境監測專業委員會統計信息, 2019-2021年,行業內主要企業營業收入分別為 109.00 億元、 124.77 億元和 120.00 億元,環境水質監測設備銷量分別為 29,635 臺/套、 31,487 臺/套和 42,900 臺/套,呈現波動趨勢;而碧興物聯的環境水質監測儀器及系統銷量同期銷量分別為1,356臺/套、1,759臺/套、2,526臺/套,呈現出持續上漲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去年四季度營收占比飆升至50%以上,相關收入是否跨期確認也備受監管反復問詢。
上市前突擊入股背后:做業績抬估值?
需要強調的是,碧興物聯2020年IPO輔導備案,在上市沖刺期間,公司出現突擊入股抬估值現象。
2019年12月發行人股權轉讓及增資價格為每注冊資本8.9元,但半年后,公司估值飆升71%。
2020 年 7 月 22 日,公司作出股東會決議,同意新增 588.89 萬元注冊資本,注冊資本由 5,300.00 萬元增至 5,888.89 萬元。新增注冊資本全部由豐圖匯烝以 9,000.00 萬元認繳,其中 588.89 萬元計入注冊資本、 8,411.11 萬元計入資本公積。每 1 元注冊資本對應的增資價格為 15.28 元,此時投后估值9億元左右。
事實上,公司或屬于踩線闖關上市,上市前公司最近一次估值剛好10億元。
2021年12月22日,北京創金因基金到期,分別與何愿平、梁輝、陳亦力簽署《股份轉讓協議》,約定北京創金將其持有的公司212.5萬股(占公司股份比例3.61%),分別轉讓給何愿平117.7778萬股(占比2%)、轉讓給梁輝58.8889萬股(占比1%)、轉讓給陳亦力35.8333萬股(占比0.61%),分別作價2,000.00萬元、1,000.00萬元、608.50萬元,對應每股價格16.98元。
隨著豐圖匯烝入股后公司估值被抬升后,碧興物聯也進一步被其背后股東進行業績加持。通過天眼查穿透,背后股東為北京北創綠色低碳科技創業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伙),而首創環保(3.140, 0.00, 0.00%)正是透過其間接投資了碧興物聯。
在碧興物聯IPO沖刺期,首創環保透過旗下北京水星對其進行業績加持。北京水星系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豐圖匯烝2020年7月入股后,次月碧興物聯便與首創系開展業務往來。即碧興物聯于2020年8月參加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集采招標并中標,開始與北京首創集團內所屬各公司開展業務合作。公司于2021年6月和2021年12月與北京水星分別簽訂了北京順義項目和江蘇淮安項目合同。我們發現,北京水星2022年新增為碧興物聯第三大客戶,當期貢獻收入為2059.81萬元,收入占比為4.36%。
豐圖匯烝對碧興影響力較大,在董事會占有一席位,需要指出的是,北京水星未列入關聯客戶。
給資金返業績?異常保證金下的大客戶
我們進一步發現,上??茲芍腔郗h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科澤)一邊驟升為公司第一大客戶,一邊大幅比例收取碧興物聯的履約保證金。
公告顯示,2022年上海科澤新增為碧興物聯的第一大客戶,銷售額高達5768.77萬元,收入占比高達12.21%。
據公告資料,上??茲捎?019年10月中標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項目,項目名稱:深圳市水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項目EPC(重新招標),項目編號:44030020190037001001。該項目是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的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重點建設項目, 包括 147 座水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分布在深圳市寶安區、 光明區等11個地區)和水環境監測運維管理中心平臺建設等建設內容。上??茲筛鶕椖窟M展情況,于2021年開始組織水質監測設備采購項目的招標,碧興物聯中標成為分包方之一。我們根據上??茲膳缎畔ⅲ撝袠隧椖拷痤~大致1.22億元左右。
我們進一步發現,上述合同分兩次簽訂,第一次為2021年11月,合同金額為6518萬元,屬于開箱驗貨確認,已經確認完收入;第二次簽訂為2022年10月,合同金額為5006萬元,屬于安調確認,尚未驗收確認收入。
然而,碧興物聯與上??茲蛇@筆交易似乎疑點重重。
首先,碧興物聯與上??茲申P系匪淺,碧興物聯離職員工在上??茲伞?/p>
根據公告信息,員工持股平臺中存在離職員工在公司客戶處任職的情形:郭建成2020年1月離職、何永飛2021年12月離職,二人目前均在公司客戶上??茲商幦温?。上述關系有無可能熟人助推業績?背后又是否涉嫌利益輸送?
對此,公司稱,上??茲傻亩O高及其股東與公司實際控制人、董監高之間不存在關聯關系,郭建成、何永飛2人在上海科澤任職普通員工,與公司取得該業務無關聯。
其次,碧興物聯與上??茲赏瑸榭蛻絷P系,但卻在同時為競標,存在競對關系。
在泉河阜陽段下游省控水質自動監測站及配套設施采購項目(二次)招投標時,碧興物聯與上海科澤一起競標,最終上??茲芍袠?。
至此,我們疑惑的是,碧興物聯與上??茲赏瑸榭蛻絷P系,關系密切,一同競標有無圍標串標之嫌?
最后,碧興物聯與上海科澤的履約保證金異常高,相關交易合理及信息披露又是迷霧重重。
2024年報告期末公司其他應收款期末余額2194萬元,其中對上海科澤的期末余額為1813萬元,其主要為履約保證金及繳納質量保證金。
公司稱,合同簽訂時,在合同中約定碧興物聯需要繳納履約保證金;后簽訂補充協議約定因項目時間跨度長,涉及集成的儀表品牌眾多,需要協調各廠家共同參與,集成難度高。業主在該項目中對系統集成產品質量要求高,項目涉及產品質量風險增加,經協商,雙方約定碧興物聯需要針對尚未履行完成的合同補充繳納質量保證金。
我們根據公司披露情況,碧興物聯與上海科澤的履約保證金比例達到20%及以上,而履約保證金及質保金大部分合計比例高達40%。
履約保證金的提交比例是一般多少合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八條規定:招標文件要求中標人提交履約保證金的,中標人應當按照招標文件的要求提交。履約保證金不得超過中標合同金額的10%。
財政部在《關于促進政府采購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的通知》(財庫〔2019〕38號)中明確,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不得收取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保證金?!墩少彿▽嵤l例》第33條規定:招標文件要求投標人提交投標保證金的,投標保證金不得超過采購項目預算金額的2%。第48條規定,采購文件要求中標或者成交供應商提交履約保證金的,……履約保證金的數額不得超過政府采購合同金額的10%。
碧興物聯與上??茲傻穆募s保證金是否合理?相關資金是否可能被占用?相關交易真實性又是否需要重新審視?
需要強調的是,截至2024年報告期末,公司因抵押、質押或凍結等對使用有限制,因資金集中管理支取受限,以及放在境外且資金匯回受到限制的貨幣資金超1.6億元,占當期貨幣資金之比近30%。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大合同披露中,公司首版招股書披露與上??茲傻暮贤痤~為6,432.09萬元;但2022年10月公司已經與上??茲珊炗喠税舱{確認方式類合同,累計銷售合同金額超1億元,但公司上市發行招股書重大合同披露仍然為6,432.09萬元。如此重大合同是公司忽視披露還是另有原因?值得投資者高度警惕。
變形的動作?
2023年8月9日,碧興物聯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保薦機構為華英證券,公開發行新股1,963.00萬股,發行價格為36.12元/股;本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7.09億元,相比原計劃募資超募2.11億元。
一邊是IPO發行超募,一邊卻是公司業績未如實反饋。
2023年5月31日,公司在招股書披露其2023年上半年業績預計情況,預計可實現營業收入為23,000萬元至24,000萬元,同比上升1.91%至6.34%;預計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為3,144.04萬元至3,447.33萬元,同比上升40.09%至53.60%。同年7月21日、8月4日,公司分別披露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招股意向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 并未修改上述業績預計數據。
股票上市交易后,公司于2023年8月30日披露2023年半年度報告,營業收入16,766.48萬元較發行上市申請期間披露預計數減少30.14%至27.10%,凈利潤2,390.70萬元較預計數減少30.65%至23.96%。
與此同時,公司在業績持續變臉壓力下,似乎打起了貿易業務主意。
2023 年 10 月,碧興物聯與中國移動(113.700,-0.29,-0.25%)深圳分公司、恒為智能簽訂《合作備忘錄》, 約定碧興物聯采購恒為智能提供的 GPU 硬件設備為中國移動深圳分公司指定的用戶提供云計算 GPU 算力服務,并約定碧興物聯采購的 GPU 硬件設備只能定向銷售給中國移動深圳分公司或其客戶。 2023 年 10 月 30 日、 11 月 1日、 3 日、 6 日,碧興物聯與恒為智能分別簽訂 4 份《銷售合同》(合同號:HWZN-BXWL-2023001\002\003\004),公司向恒為智能采購服務器產品。按照上述合同約定,碧興物聯每份合同應支付訂金 5,332.50 萬元,累計應支付采購合同訂金 2.133 億元, 2023 年 11 月,碧興物聯已向恒為智能支付訂金 2.133 億元。
公司稱,本次交易的實質主要是一次性的產品購銷行為。通過本次交易,一方面公司可以以此為契機建立與中國移動深圳分公司的良好商業往來關系,成為中國移動深圳分公司 ICT 項目合格供應商,另一方面通過本次購銷業務也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交易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次交易需要大比例預付資金。截止2023年年末,公司預付款項期末余額約 2.27 億元,同比增加1,142.75%。令人十分費解的是,公司為何為一次性貿易業務,卻將無視相關資金風險。最終,因受相關政策影響,恒為智能無法如期向公司交付服務器,公司隨即開始與恒為智能磋商退還預付款項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重大合同,公司并未及時披露,直至2024年4月30日在2023年年度報告中才披露了相關信息。
上述一系列違規動作,監管最終對碧興物聯予以通報批評;對時任董事長何愿平、時任總經理朱纓、時任董事會秘書潘海瑭、時任財務總監王進予以通報批評。
此外,其核心募投項目極其緩慢,截止24年報告期末,“智慧生態環境大數據服務項目” 、“智慧水務大數據溯源分析服務項目”兩大項目投入進度分別為 0%、6.57%。
]]>光伏組件龍頭晶科能源(688223.SH)經營與財務承壓。
根據一季度報告,今年前三個月,晶科能源總出貨量為19130MW,同比下降12.68%。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38億元,同比下降約40%;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歸母凈利潤”)為虧損13.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為虧損18.66億元。
一季度虧損,這是晶科能源近10年來的首次。
202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0.99億元,但扣非凈利潤為虧損超9億元。
連續虧損,主要受光伏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相關,晶科能源核心產品光伏組件銷售價格下降。
曾經激進擴張的晶科能源財務壓力明顯。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有息負債約348.77億元,較年初增加36.54億元。一季度財務費用2.24億元,同比增長超50%。
連續虧損、財務承壓,曾經豪氣宣告560億元擴產的晶科能源,能否順利應對本輪低景氣周期,備受市場關注。
有息負債3個月增36.54億
晶科能源經營虧損、財務承壓明顯。
根據年報,2024年,晶科能源實現的營業收入為924.71億元,同比下降22.08%。此前的2019年至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連續五年增長。
營業收入結束五連增的同時,歸母凈利潤大幅下降,僅為0.99億元,同比下降幅度為98.67%。而歸母凈利潤保持了盈利,還是因為非經常性損益,公司實現的扣非凈利潤為虧損9.32億元,同比下降113.50%,由盈轉虧。
這是晶科能源自2013年以來扣非凈利潤首次出現年度虧損,也是2013年以來年度歸母凈利潤同比降幅最大的年度。
從單個季度看,2024年一、二、三、四季度,公司實現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76億元、0.24億元、0.15億元、-11.16億元,前三個季度同比大幅下降,第四季度出現大額虧損。
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38.43億元,同比下降40.03%;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虧損13.90億元、18.66億元,同比均為盈轉虧。
一季度虧損,也是公司自2013年同期以來的首次虧損。
經營虧損的同時,晶科能源財務壓力攀升。2024年底及今年一季度末,晶科能源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1.99%、72.72%。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公司財務費用分別為6.55億元、2.24億元,同比增加6.61億元、0.77億元,增幅為10557.51%、52.36%。
具體而言,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貨幣資金295.75億元,較上年末減少7.26億元。對應有息負債,短期借款32.1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58.48億元、長期借款161.62億元、應付債券96.54億元,合計為348.77億元,較上年末312.23億元增加36.54億元。與2024年一季度末相比,貨幣資金增加47.96億元,有息負債增加158.09億元。
晶科能源的有息負債中,應付債券96.54億元,是公司2023年4月發行的規模為100億的可轉換公司債券。
根據公司披露,經調整后,轉股價格為13.70元/股。
今年5月9日,晶科能源收盤價5.58元/股,僅為轉股價格的40.73%。如此大的差距,公司可轉債轉股存在較大難度。
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公司經營現金流凈額分別為78.67億元、-26.20億元,同比下降68.30%、323.43%。
目前,晶科能源正在尋求德國上市,如果如愿,將成為首家在A股、美國、德國三地上市的光伏企業。
560億投資項目懸疑
經營虧損、財務承壓,也與晶科能源激進擴張有一定關系。
晶科能源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光伏企業,戰略性布局光伏產業鏈核心環節-光伏組件,產品累計服務于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家左右客戶,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組件全球累計出貨量超300GW,穩居行業領先位置。2024 年,組件出貨量達92873兆瓦,已先后5年位列全球組件出貨量冠軍。公司是B20等多個國際框架下的行業意見領袖。
晶科能源還是TOPCon技術早期推動者,也是TOPCon技術的重要踐行者。2024年,公司N 型 TOPCon 組件出貨量占比85%。
2010年,晶科能源赴美上市,2022年1月底在A股市場掛牌交易。
晶科能源的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為1975年出生的李仙德,2006年,31歲的李仙德創辦晶科能源,主要生產硅片、電池、組件等光伏產品。受益于光伏行業高速發展,晶科能源表現優異并獲得市場認可。
2023年前后,光伏龍頭企業掀起擴產潮,百億投資頻現,晶科能源更是豪氣,宣告投資560億元建設年產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建設內容包括56GW單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電池和56GW組件產能,借此實現產業鏈延伸。
按照當時公告,項目分四期建設,一期項目預計2024年第一季度投產,二期項目預計2024年第二季度投產,三期、四期項目預計2025年建成投產。
2024年3月26日,一期工程全線貫通并點火投產,完成14GW一體化產能建設,但在2024年4月26日,一期廠房發生火災。
截至目前,這一項目進展如何?目前,尚未見晶科能源披露最新進展。這一項目是否在順利推進尚不得而知。
在今年一季度報,晶科能源表示,前三個月,公司實現總出貨量為19130MW,其中組件出貨量為17504MW,硅片和電池片出貨量為1626MW,總出貨量較去年同期減少 12.68%。在平衡出貨規模與盈利的前提下,公司第二季度預計組件出貨量為20GW至 25GW,略高于一季度。
值得一提的是,晶科能源堅守TOPCon技術路線,隆基綠能堅定進軍BC路線。目前,TOPCon技術路線仍然是主流,但隨著新技術突破,TOPCon技術路線是否會被市場淘汰,是個未知數。
2024年,晶科能源研發投入44.07億元,同比下降約36%。
晶科能源的未來,存在不確定性,能否完好無損度過本輪景氣周期,備受市場關注。公司需要謹慎擴產,保持充足現金流,并加強研發創新,進行技術迭代,提升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