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10:47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未知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新中國成立初期,先后進口和使用過130多個品牌的汽車,被戲稱為“萬國汽車展覽館”,自主造車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解放”汽車的問世,則徹底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品牌從無到有,篳路藍縷、攻堅克難,徹底甩掉了中國人“不能造車”的帽子,也讓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經過業界內外專家推薦、評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推選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汽車行業最具代表性的7個出色品牌。
結束不能造車歷史 “解放”見證汽車工業發展
2019年7月15日,是一汽解放建廠66周年的重要日子。這一天,第100萬輛解放J6重型卡車從生產線上緩緩駛下。從第1輛到第100萬輛,這不僅是用戶對解放J6的信任與肯定,更是時代賦予解放品牌的最高褒獎。
新中國成立初期,先后進口和使用過130多個品牌的汽車,被戲稱為“萬國汽車展覽館”,自主造車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解放”汽車的問世,則徹底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
1956年7月13日,伴隨著發動機的陣陣轟鳴和人們的歡呼聲,12輛解放CA10卡車在長春一汽圓滿下線。承載著人們對于火紅年代的記憶,這種被稱為“老解放”的綠皮大卡車即將在中國大地上馳騁半個世紀。
1986年底,“解放”第二代產品CA141正式下線。此后,隨著卡車生產柴油化和平頭化轉變的相繼實現、第四代和第五代產品的研制成功,以及J6、J7的盛行,“解放”用技術和銷量逐漸坐穩了卡車制造領域第一的位置。
自1953年建廠至今,一汽解放已經走過66個年頭;從第一輛解放卡車上市,到累積產銷超過700萬輛。66年,7代產品,700萬輛,“解放”見證了民族汽車工業不斷強大的歷史。
打造500公里汽車走廊 “東風”在改革中前行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同樣迎來其“建設50周年”。50年風雨兼程,從十堰到襄陽再到武漢,東風汽車打造出一條長達500公里的“汽車走廊”,在中國汽車工業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74年8月5日,發動機廠技術攻關(圖片來源東風官網)
命名源于毛澤東“東風壓倒西風”著名論斷的東風汽車,1969年誕生于湖北十堰,其前身為“第二汽車制造廠”。1975年6月,克服重重困難,二汽的首款車型——東風EQ240 兩噸半越野卡車正式投產,并開始列裝部隊。
1978年,中國改革大幕拉開,二汽被列入“停緩建”名單。生死存亡關頭,二汽向中央提出“自籌資金、量入為出、續建二汽”的十二字方針,開啟了自謀生路、自主發展的新征程。1981年,二汽又首開先河,成立了中國經濟舞臺上新型的企業橫向聯合組織——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超前探索集團化發展道路。
風風雨雨走過50年,“東風”品牌早已家喻戶曉,東風集團也已發展成為總資產3256億元,員工16萬多名,主營業務涵蓋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新能源汽車、軍車、關鍵汽車總成和零部件、汽車裝備以及汽車相關業務的特大型汽車企業。
“三次創業”迎拐點 百年“長安”圖謀破局
盡管剛剛交出最大虧損半年報,但在董事長張寶林看來,長安汽車已經迎來拐點,整體正在向好轉變。數據顯示,“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8月份銷售92075輛,環比增長11.7%,同比增長6.2%”。
長安制造廠于1957年造出中國第一輛越野車——長江46。截止1963年停產,長江46型越野車累計生產1390輛。
上世紀80年代,“軍轉民”的長安開始微型汽車制造。1984年11月,第一批長安牌SC112、SC110微車下線。1998年,長安汽車又推出自主品牌商用車明星產品——長安之星。不到十年,長安之星銷量便突破100萬輛大關。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奠定了長安汽車在微車市場的霸主地位。
2006年1月,長安首款轎車——奔奔上市,長安汽車由此開啟“由微轉轎”的征程。經歷十年,長安汽車不僅實現了產銷累計突破1000萬輛的佳績,還成為首家跨入“千萬輛俱樂部”自主品牌。
如今,伴隨汽車市場的震動,長安汽車開啟“第三次創業”,力爭謀求破局,搶占市場。
小草房起航 “奇瑞”讓轎車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不是用手做產品,而是用心做產品,用靈魂做產品;我們不僅要打造‘技術奇瑞’,更要打造‘品質奇瑞’和‘品牌奇瑞’。”在9月20日舉行的“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質量品牌建設論壇”上,奇瑞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說道。
1997年,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徽蕪湖成立,尹同躍及其初創團隊的造車夢想,從一間“小草房”里起航。1999年12月18日,第一輛奇瑞風云汽車正式下線,以低于當時中國車市“老三樣”——桑塔納、捷達、富康近三分之一的價格“殺入”市場,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奇瑞汽車的出現,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自主造車之路,也讓更多中國家庭提前實現了“轎車夢”。隨著風云,QQ等經典車型的相繼推出,奇瑞開始在國內車市的高歌猛進。2007年8月22日,奇瑞第一百萬輛汽車下線,讓其成為第一個邁進“汽車百萬輛俱樂部”的自主品牌。
成立22年來,奇瑞汽車一路成長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旗幟,并逐步發展成為在全球80多個國家擁有近800萬用戶的國際化品牌。
勇做SUV領導者 “哈弗”邁步走出去、走上去
“劍走偏鋒”主打SUV市場,長城汽車的發展道路可謂“個性十足”,旗下哈弗品牌更是爆款頻出,銷量穩中求進。截至8月,哈弗H6已累計75個月位居國內SUV市場銷量冠軍;哈弗F7自6月在俄羅斯上市以來,向著“SUV全球領導者”不斷邁進。
2003年,長城推出首款SUV車型——長城賽弗,開啟SUV征程。兩年后,長城自主開發的城市多功能車型——哈弗CUV全面上市,哈弗系列的“傳奇故事”也由此開始。
2011年,哈弗推出H6車型,滿足消費者對舒適、檔次和便利的需求。此后,H6一路過關斬將,成功奪冠國內SUV市場并保持至今。今年年初,哈弗SUV全球累計銷量突破500萬輛,哈弗也成為中國首個進入“500萬輛俱樂部”的SUV品牌。
2019年6月5日,長城汽車俄羅斯圖拉工廠正式投產,自主品牌“首款全球車”哈弗F7同時下線并在海外上市。面對新形勢下的市場競爭,借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長城汽車及其哈弗品牌正向著走出去、走上去邁出愈發堅實的步伐。
雙輪驅動、均衡發展 “吉利”探索穩健轉型
“一個汽車公司的運營投入一定要有科學合理的結構比例,其中最大的投入部分必須是研發,而不是簡單地擴大產能,”李書福最近說。吉利控股集團公布的數據也顯示,近十年,全集團研發投入已累計近1000億元。
本著“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的初心,李書福于1997年進入汽車制造業,吉利也由此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
在產品布局上,吉利的“雙輪驅動”是以新帝豪、新遠景等持續引領國內自主轎車市場,以博系SUV征戰國內SUV市場。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上,吉利汽車出口高端車型,如早在2016年就出口到迪拜等中東市場的博瑞,以及近來走出國門的高端子品牌領克系列車型。
2006年,吉利汽車收購英國錳銅控股19.97%的股份;2010年,吉利以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沃爾沃轎車業務;2017年又買下美國飛行汽車公司;2018年,吉利斥資90億美元收購戴姆勒9.69%的股權……
現在,吉利正不斷擴大版圖,從建立電池研發中心,到旗下幾何A、帝豪GL PHEV、繽越PHEV等多款車型的上市,如何實現穩健的轉型升級,吉利正在積極探索。
電池大王造車 “比亞迪”亮出新能源名片
在補貼退坡影響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前8月累計銷量達到17.89萬輛,同比增長55%。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已連續四年保持全球銷量冠軍。
20世紀初,我國汽車市場呈現“井噴”之勢,成為各大車企的兵家必爭之地。以此為契機,當時已是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的比亞迪,于2003年通過收購西安秦川汽車公司,成為繼吉利之后國內第二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
2006年,歷經三年打造,第一款真正為比亞迪打開市場的F3轎車正式上市。憑借7.98萬元的超低起始價,初上市的F3受到市場追捧。
同時,在電池領域的繼續研發和探索,又讓比亞迪成功走上電動車發展的快車道,且相繼被“股神”巴菲特,以及戴姆勒、豐田等國際汽車巨頭“相中”,比亞迪在電動車行業中愈發炙手可熱。
憑借著自身過硬的本領,在一步步探索新能源技術廣泛應用的同時,比亞迪也已形成乘用車、商用車、云軌、電子、電池五大事業群的多產業并舉的發展格局。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